|
|
|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8月11日,八路军总部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出关,对日伪军队作战,收复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到了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确定了占领并独霸东北的战略。他们在美国帮助下加紧从大西南往东北调兵。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建立国民党各级政权。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上任后四处网罗伪满残余武装和土匪、地主武装,做接应国民党主力部队并长期统治四平的打算。1946年3月,在东北的苏军陆续回国。3月13日,驻四平苏军全部撤离四平。开赴到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达20余万人。即以沈阳为基地,分两路向本溪和四平方向同时大举进攻。此时,国民党为了争取时间排兵布阵,制造其在东北的绝对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了迟滞国民党军北犯进度,争取更多时间建设根据地;美国为了借机扶植国民党,在北平组成了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进行和平谈判。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西满分局“应立即准备粉碎蒋军的进攻”。又指示:“苏军撤退后,必须打几个胜仗,弄得蒋军在东北处于困难的情况下,蒋军才会在我们所能接受的条件下和我妥协。”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配合当时的和平谈判,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夺取四平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参战部队有辽西军区保一旅一团、万毅纵队(亦称东满第七纵队)五十六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三师十旅的4个连、辽西二分区一部分及梨东县大队等共6000余人。战场总指挥为三师十旅旅长钟伟,副总指挥为保一旅旅长马仁兴,参与领导此战斗部署和指挥的还有中共辽西省委书记陶铸,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等。四平国民党守军为刘翰东临时收编的伪铁石部队残余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装,共约3000余人。
东北民主联军于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3月16日晚接敌围城。保一团、万纵五十六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分别从城西、东、北三面攻城,其它部队配合。战斗于17日凌晨2点打响,中午结束。除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全部被歼。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此战,东北民主联军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支、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其它大批军用物资。
东北民主联军一战四平,打击了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嚣张气焰,打破了国民党接收大员依靠伪满残余武装接应国党民正规部队的幻想。占领东北战略要地,为后来组织大规模防御国民党军之北犯作战,奠定了基础。一战四平使东北民主联军控制长大线、坚决抗击国民党军北进的意图明朗化。一战四平后,中共中央电示东北局宣布四平街为东北民主联军占领,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将与进犯之敌进行争夺的决心,客观上配合了当时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在作战过程中,中共地方党、政、军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共辽西省委、辽西二地委主要领导亲自参与部署作战,辽西二分区武装、梨树县大队、梨东县大队配合参战。战前,活动在四平市内的中共领导的地工情报组织以及原辽北省派遣四平的地工人员,侦察了占据四平的国民党军部署情况,并及时将情报送交民主联军攻城部队作战指挥部,对攻城战斗的顺利进行,也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旭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