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人民日报》“新农村”专版头题刊发《吉林省依托各地农村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一文,其中对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好来宝”传承人朝伦巴根和扶余市双胜村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
年近70岁的前郭县蒙古族老人朝伦巴根如今是新时代传习所的宣讲员,十九大召开后,他连夜创作了“好来宝”《十九大精神到草原》。“土地延长三十年,草原牧民心中甜,精准扶贫惠民生,攻坚克难换新颜……”朝伦巴根带领他的四胡艺术团表演的“好来宝”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退休后,朝伦巴根每个月大部分时间在走村串户表演。“如今,村屯的条件好啦,文化活动不愁地方和设备。村头小广场,人刚聚齐,大秧歌、广场舞、小节目就整了起来。”朝伦巴根感叹道。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主题性文化活动,发现和培养文艺骨干和业余爱好者,指导组建农民艺术团体,培育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时代风尚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在扶余市弓棚子镇双胜村,志愿服务的文化种子,同样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双胜村的志愿者带头人刘佩文从道德宣讲入手,引导村民改变家风、屯风,改变居住环境。目前,全村精神文明志愿者共有130人,占人口总数的8%。在村民志愿者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投身于美化村屯的志愿服务中来,积极清理垃圾,疏通清理排水沟,并在长达3公里的乡路两侧栽上松树和鲜花。像双胜村这样焕发出新面貌的美丽乡村,如今在松原市比比皆是。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农村志愿服务队伍,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造良好民风家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助力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钟源)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