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于民国初期的扶余县原石桥乡万善石桥,曾经是我省最早的公路桥梁。 万善石桥建在扶余县有名的贾津沟子上。 就是这座三孔石拱桥的背后,有一个流传了近百年的故事。 一块石头铺不平急坏土财主 就在万善石桥竣工那天,桥旁边的大戏台上锣鼓齐鸣,戏台上更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可谁知,就在这节骨眼儿,桥上出了差子。 原来,桥面正中间有一块砖头大小的石头咋铺也不合适,你说怪不。 大家这顿忙呼啊。 张石匠、李石匠铺了半天,劳而无功。 那石头不是大,就是小;不是薄就是厚,这可咋整。 几个石匠急的那天是一脑门的汗哪,还是白搭。 最后,大家没招了,去找老把头去吧。 老把头来了,他左看右看,中间又看。只见他哈下腰,从地上拿起一块小石头,然后说出一番话来。 老把头到底说出什么有份量的话来呢?咱接着往下看。 老把头说呀,这块石头就是咱今天建的这座桥的中间石,为啥咋安也不合适呢? 是呀,是呀。众石匠附和着。 咱们得先给桥起个好名,这块石头它才能落户。 于是,老把头将当地的几户大财主请到桥上。一石二鸟,既要踩新桥,又要给桥起名。 哎,这任务艰巨呀。 老把头举起手中那块石头,扫了那几个财主一眼,大声说道:“谁把这块石头铺上,就用谁起的名。” 好主意,好主意。财主们都叫着好。 老把头沉吟了下又说:“不过得先起名,后铺石头。” 家住在桥东的财主石老拱首先站了出来,他先清清嗓子,然后从他那公鸭嗓里说出几句话来。 “石老拱踩新桥,走一步来笑三笑;桥西两旁三亩地,归我老拱别争吵;要问起个什么名,名正言顺石拱桥。” 石老拱念叨完自己的几句话,拿起那块石头就铺,可是咋铺也是不合适,顿时满脸通红,灰溜溜地退到了一边。 接下来轮到桥西财主姚老三出场了。只见他走在桥上,嘴里振振有词。 “姚老三踩新桥,走一步摇三摇;千人万马把桥过,留下金钱归老姚;要问此桥叫何名,名正言顺摇钱桥。” 姚老三满心希望他能如愿以偿,可是偏偏不遂人愿。无论他咋铺,依然是没啥效果,急得他满脑门儿汗珠啊,那是噼里啪啦往下掉啊。 看着一脸羞愧的姚老三败下阵来,大家都吃吃地憋不住笑。 老把头扫视了一下那帮财主,又问了一句:“谁再来试一试?” 无人应答,土财主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乱了分寸。 穷老头貌不出众化解大难题 就在财主们无计可施的当口,不知从何处走来了个穷老头。 看到挤到跟前的穷老头子,财主们那是格应的直撇嘴,一付瞧不起的神情。 心中都在说:看你那穷嗖嗖的模样,上这得瑟啥呀。 谁知这时候,穷老头发话了。 “穷老头子踩新桥,它不姓石来不姓姚;黎民百姓桥上过,永保石桥坚又牢;要问此桥叫什么?千古垂名万善桥。” 穷老头子念完这几句嗑,大步流星地走到那块石头前,嘴里振振有词。 “万善桥,这回你可完善了。”说着只见他用脚踢起石头,就看那石头,在地上转了三圈,然后就听“吧哒”一声,正正好好落到谁也铺不明白的桥面上。 看那石头,真是可钉可铆,严丝合缝,如同开始就长上的一样。 好,好。 在众人的一片叫好声中,老把头和石匠们都走上前去,向穷老头子道谢。 穷老头子却头也没回,扬长而去。 在场的人谁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有人猜测,穷老头也许是神仙也说不定呢。 今日石桥弘扬万善美名传扬 前面所说,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但真正的石桥至今依旧座落在扶余县城西北,长春岭镇西南。 这座民国元年募捐修建,民国十年竣工的石桥,为人类可是做出了老大贡献了。 石桥结构和石工艺术精良,三个桥孔设计高度适中。 如此设计不仅减轻桥身重量,节省建筑材料,还可以分洪缓流,稳固桥身。 桥墩呈船型,迎水面凿成分水尖,可以起到抵御洪峰,保护桥墩的作用。 三个桥孔都是荷花瓣形,边缘上雕衬荷花形,一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一个作喷水状龙头。真是别具一格。 桥身南侧镌刻“天地同休”,“万善石桥”,八个大字,北侧则刻有“流芳百代”四个大字,笔锋浑厚有力。 如今,富有民族风格的万善石桥早已光荣退休,经过修缮后,已彻底被保护起来,名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想看万善石桥吗?那就早点出发吧,交通便利,挺好找的。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