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松原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松原
  地方资讯
税收惠民办实事 深化改革开新局 
市交通运输局:拧紧春耕生产“安全
加大排查力度 强化监管职责 我市
“网红”唤醒东北一座城
市公路客运站提升服务水平 保障安
我市首个在企业设立的干部教育培训
强化防火意识 提升防火能力 我市
全力守牢防汛防台风“安全阀”
 
  节约行动
乾安县秸秆禁烧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吉林油田超额完成2018年油气产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明日请为地球熄灯一小时
我市去年用水17亿立方米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浩色站福庆寺大钟
时间:2016-2-3  来源:松原文化网  
  在扶余市博物馆正门前面,安放着两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就是当年的浩色站福庆寺大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松原境内古代驿站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见证。
  
  浩色站
  
  我们沿着曾经被称为“国之血脉”的黄金驿路一路走来,一路追寻着先人的足迹,一路踏查着沿途的遗迹,一路寻访沿袭几代的驿站文化。蜿蜒奔流的松花江就像一条美丽的项链,而那一个个消逝在历史烟云中的驿站,就是串联在这条江河上的一颗颗珍珠,它们曾经那样的辉煌璀璨,曾经那样的源远流长,每一处驿站,对于我们古老家园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松原境内至今仍留下许多关于驿站驿路的历史记忆,它所形成的驿站文化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是那样的不可磨灭。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史籍典故中探寻它们的历史,我们从斑驳锈蚀的古代文物上细数这每一粒珍珠的故事,让我们走进浩色站,去探寻它当年的历经风雨,繁华一世。
  
  《扶余县地名志》所记载的“新站”:为新站乡、新东、新西村驻地。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吉林通往伯都讷驿站之一,上通逊扎堡站,下达社哩站,称浩色站。浩色,系满语,意为蒿子,所以旧称蒿子站。透过史料记载我们得以窥见浩色站建立之初的原貌和它的重要地位,今扶余市新站乡是原浩色站旧址。最早的浩色站在新站乡东井坝下,后来被洪水冲毁,迁至新址,习惯称“新站”。东井原站遗址尚存,称曰“老站”。这与史料记载完全相符,清代吉林驿站档案中光绪十七年(1891)十二月的《吉林将军衙门为迁徙社哩站一事的咨文》记载:“如蒙允准,请仿照道光十五年(1835)挪移浩色站章程,将社哩站迁移此处,丁站得所,如苏涸辄,于站务大有裨益矣。”可以得知挪移浩色站的确切时间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
  
  由此得见浩色站是清代开辟的由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瑗珲(今黑龙江境内)的这条驿路上的一处重要站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始议设伯都讷站、社哩站、逊扎堡站,康熙三十八年(1699)增设了陶赖昭站和浩色站。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档案《北路关防处呈造所属各驿分布细册》详细记载:北路关防处所属二十三站程途及相距厅府州县道里数目,其中明确指出浩色站位于逊扎堡站和社哩站之间,从逊扎堡站往西至浩色站四十里,从社哩站往东南至浩色站六十里。成书于清道光七年(1827)八月的吉林堂主事萨英额所编纂的《吉林外纪》卷三《驿站》中也明确记载了陶赖昭站、逊扎堡站、浩色站、社哩站、伯都讷站之间的里程。光绪十七年(1891)伯都讷副都统柏英所修《伯都讷乡土志》中关于伯都讷驿站名称及里程也有明确记载:从社哩站至浩色站六十里,从浩色站至逊札堡站三十里,均在伯都讷境内,每站额设笔帖式、委官各一员,设壮丁二十五名,官牛马各二十五条匹,光绪十五年(1889),奏请每站加添壮丁五名,官牛马各五条、匹。
  
  浩色站在清代一直是一处大站,站官为八品笔帖式,总览站内外一切事务。据吉林省档案馆编的《吉林驿站——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记载:其中光绪十七年(1891)十二月《吉林将军衙门为迁徙社哩站一事的咨文》中载浩色站八品笔帖式为翰璋阿。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吉林驿站建制规模、人口牲丁清折》中浩色站笔帖式仍为翰璋阿。《扶余文史资料》第十辑(人物专辑)中白瑚咸回忆录《我的曾祖父瑚站官》记载:“先曾祖父瑚站官,讳图礼,字福海,满族人,于光绪九年(1883)补浩色站(新站)站官,历任四年之久。光绪十一年(1885)于该站福庆寺,首当其冲聚资集金导好施乐善之士铸铁钟一口。浩色站居民为彰其德以蓝地金字‘公正廉明’匾额献之”。
  
  福庆寺
  
  透过史料我们已明晰了浩色站的站官瑚图礼的任职期间为光绪九年至光绪十三年,即1883至1887年,历任四年之久。在其任职期间所集资修筑的大钟是为浩色站所辖的福庆寺所铸。据史料记载,驿站设立寺庙,几乎各站都有。寺庙的建造说明了当时站丁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面貌,主要来源于对佛教、道教的虔诚信仰,也说明了北方驿站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松原境内清代佛教道教庙宇兴盛一时,仅《扶余县文物志》所载无存庙宇就有21座,《吉林外纪》记有祠祀20座。据《扶余县地名志》记载:“浩色站福庆寺遗址,在新站乡新西村境内,为清代遗迹。庙荒村,位于新站乡驻地西北3.5公里,以驻地命名。清同治年间浩色站福庆寺占有荒地,称庙荒,屯从荒名,为长方形聚落。”既明确指出了福庆寺遗址,又记录了与福庆寺相关的土地和村屯的演变传承。另据《扶余县文物志》扶余县无存寺庙记载:福庆寺旧址在原新站大队西部,东西南北各长约110米。共有四座殿堂,东西并排依次是三王殿、老爷殿、大雄宝殿、娘娘殿。四座大殿建筑规格样式相同,皆为青砖墙歇山式殿顶,古建筑顶脊有走兽,殿前四根明柱。殿内供奉神像和壁画彩绘各不相同。正殿与原殿坐北朝南,近南墙处有一座钟楼,高约7米,系砖筑。该寺在解放初期被拆毁,仅存大钟一口,置放在原新西大队一队队部门前。大钟上的铭文“浩色站福庆寺”等字很重要,既说明了福庆寺的建筑年代,又证明新站公社新西大队旧址,原是清代从吉林通往伯都讷的一个古驿站。福庆寺附近还有佛爷庙、关帝庙、三皇庙、娘娘庙等寺庙址。
  
  福庆寺大钟
  
  当年福庆寺南墙处的那座高约7米的砖筑钟楼,蔚为壮观,如今已是消散殆尽。福庆寺于1947年被毁,但大钟仍留存于新西村,后来安置于原扶余县文化站院内,长年污以风雪雨泥,无人问津,至扶余市建立博物馆之际,始得安置于门前,作为重要的文物加以保护。该钟为铁铸,喇叭花形,高115厘米,下口径90厘米,口缘厚4厘米,钟壁厚2厘米。钟顶有铁猴钟钮,惟妙惟肖。钟上铸有铭文,清晰如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清万岁。兹因浩色站福庆寺敬铸佛庙神钟一口,所有旗站承办会首及乐施衔名列后,计开:六品衔笔帖式瑚图哩,领催委官六品军功杨文斗,关防档册达杨永春,鸟枪营法哈达张富泰、杨芝、杨有用,会百站厂马文喜、魏凤保、吴从秉、杨文祥、杨有魁、吴询、杨敏、王庆、王会、吴昭,嘎山达王起有、吴鸿,伯都讷九甲人丰社民、韩希武,壮丁杨有增、马文得、杨永明、书宇达、李有得,住寺道人真童,承修匠人白忠源。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谷旦。”
  
  铭文首部即指明此钟为浩色站寺庙之钟,可见浩色站名影响之深。参与铸钟之事的既有本站官兵,当地道人匠师,也有伯都讷会百站的施主,这说明驿站与周边的联系之深远。铭文共177字,记载清晰人名27个,各色人等及官职10种,其中“嘎山达”为满语,《吉林外纪》中记载:“嘎山达,乡长也”。铭文中“谷旦”一词源自《诗经·陈风·东之门》:“谷旦於差,东方之源”。是指晴朗美好的日子。因此古碑碣石中常用“谷旦”、“吉旦”、“吉日”等字样,意为吉时立碑。
  
  这是目前留存下来的珍贵的驿站遗物,它说明了清代驿站当时的规模和影响,即以浩色站为中心而形成的当时重要集镇聚落,并以站丁为主要居民,集聚了众多人口。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吉林省所属各驿站户口总册》记载:吉林省北路各站户口总册(一)中统计:浩色站有255户,男大369,小194丁,女大317,小145口,共男女1025丁口,内有学童1人。可见当时人口之众。
  
  《吉林邮驿》一书中也有一幅清代吉林境内一处驿站赫尔苏站大铁钟的照片,其形制、图案和浩色站福庆寺大铁钟如出一辙,赫尔苏站铁钟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面凸铸铭文,上有清晰的“吉林赫尔苏站旗民三项人等施舍生铁铸钟一口重三百余斤”等字样,可见清代吉林驿站与寺庙相依相附的关系,以及驿站站丁及附近民众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并且与之相承的民俗风情,一直延续至今。
  
  清代驿站于1913年全部裁撤,历经三百余年,风云已逝,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史书上的文字记录,还有曾经的香火鼎盛的恢弘庙宇,还有当年的巨钟铭文,无论是字里行间,遗址古迹,还是珍贵的实物见证,都让我们对先人在滚滚烟尘的驿路上纵马驰骋,快马加鞭的身影生出无限的向往之情。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乾安节约网   长岭县节约网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节约网   扶余市节约网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