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松原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松原
  地方资讯
税收惠民办实事 深化改革开新局 
市交通运输局:拧紧春耕生产“安全
加大排查力度 强化监管职责 我市
“网红”唤醒东北一座城
市公路客运站提升服务水平 保障安
我市首个在企业设立的干部教育培训
强化防火意识 提升防火能力 我市
全力守牢防汛防台风“安全阀”
 
  节约行动
乾安县秸秆禁烧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吉林油田超额完成2018年油气产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明日请为地球熄灯一小时
我市去年用水17亿立方米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塔虎城考
时间:2016-2-3  来源:松原文化网  
  塔虎城,位于前郭尔罗斯北部北上台子村,是吉林省内保存比较完好、规模较大的辽金古城遗址。因此城周边盛产胖头鱼,蒙语中称“胖头”为塔虎,故得此名。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城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塔虎城的地理环境与形制
  
  塔虎城地处嫩江西南岸,距嫩江2.5公里,周围是平原沃野,与黑龙江省肇源县隔江相望。其东南24公里即“三江口”,是嫩江与松花江汇流处。其西南15公里有查干湖,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其西北36公里的大安境内有月亮泡,查干湖、月亮湖是吉林省著名产鱼区。其东北17公里隔江有肇源县茂兴泡。此城由于地近三江口,周围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泡子和大片湿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盛产鱼、虾,自古以来就是天鹅、鸭、雁及各种水鸟天然栖息、繁育之所在。
  
  塔虎城平面呈正方形。经1983年文物普查时实测,周长为5213米。城墙为夯土板筑,每面城墙上有16个半圆形马面,凸出城外,相距约60至70米不等,应为一箭之地。城有四门,分别设于每面城墙的中央,门外设有瓮城。在城的四角,有四个圆形角楼,可环顾两面城墙外侧。城外有两道人工开凿的护城河,角楼处三道,中间有土堤相隔。在东门外,有引护城河水的故道,直通嫩江古河道。
  
  经多次考古调查,古城内曾发现很多建筑遗址。由于古城内从清末即被开垦耕种和1975年“学大寨”平整城内土地时破坏,现仅存西北角“金銮殿”建筑遗址和城外东北角“点将台”遗址。另在城外也发现建筑址和居住址、土坑、“烧锅院”及古墓葬等。
  
  2004年城内局部发掘时,在南北门通道的两侧,发现很多作坊、店铺、居住遗址。通过对全城的钻探,发现城内有纵横共9条主要街道。沿城墙内有环城故道,可直接通往城墙上。
  
  二、城内出土文物
  
  由于古城的规模较大,城内出土文物也十分丰富,以1975年城内平整土地时出土最多,从建筑构件到货币,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从兵器到宗教物品等等,应有尽有。陶器、瓷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样样齐全。其中建筑构件除砖、瓦、瓦当、勾滴外,还发现大型宫殿的螭首、鸱尾和琉璃釉建筑装饰件。货币以北宋铜钱为最多,且出土数量大,辽金钱币有“太平通宝”“正隆元宝”“大定通宝”。瓷器中除当地北方烧造的辽白瓷、金白釉铁花、黑釉瓷外,还有很多南方定、钧、磁州、耀州窑产的瓷片,如定窑酱釉鱼藻匜、定窑白釉瓜棱柱、莲花碗、莲花盘等。刀、枪、锏、箭镞、铁蒺藜、围棋子、骨梳、铜权、锅、镐、镰、铧、铜镜、押印、佛像、铜人等等,都是典型的辽金时期器物。塔虎城出土的铜镜很多,如童子戏花镜、双龙镜、双鱼镜、海兽葡萄镜、湖州镜、朱雀牡丹镜等,有的带有“长春县”“长泰县”“信州司侯司”“赵州司侯司”等监制字样的边款。同时城内还出土很多铁炼渣。
  
  在城东大土坑中,出土大量已炭化的谷物,群众称此为“烧锅院”,应该是储备粮食的窖藏。城外东北角“点将台”上,出土很多莲瓣形装饰的雕刻砖,内雕牡丹、荷花、菊花等。还有铜风铃、荡锤出土。在城东北角护城河内,群众修水利取土时曾发现大量人骨,有的头骨和腿骨上还扎有箭头。
  
  以上这些文物除郭尔罗斯博物馆收藏外,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所、白城博物馆也都有收藏。
  
  三、塔虎城的历史建制和沿革
  
  塔虎城,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故址。辽圣宗太平二年置,兴宗重熙八年建城,金代沿用,蒙古破金时将此城毁于战火,逐渐荒弃。
  
  《辽史·地理志》载,“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下辖长春县”。《金史·地理志》泰州条载:“承安三年(泰州)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长春县“有达鲁古河,鸭子河。有别里不泉。”据此,辽代长春州,所辖长春县,即金代长春县,也是金代新泰州。据史籍记载,辽代皇帝一年四季捺钵,其每年春捺钵即春猎、游幸时,经常到鸭子河、达鲁古河、混同江、鸭子河泊、鱼儿泊一带捕鹅、钓鱼,因此确定辽长春州位置,必须首先确定鸭子河、达鲁古河、鸭子河泊、混同江等江河、湖泊的位置。
  
  据《吉林通志·舆地志》山川、水道中记载,“松花江即混同江也,本名松阿哩乌拉。魏曰速末水,唐曰粟末,辽曰鸭子河,改曰混同江,混同之名始见于此。金元及明皆曰宋瓦。明宣德时始有松花江之名。”又载,“松花、混同二名,实为上下游通称……则自嫩江以下始宜称曰混同江。”这就是说,鸭子河、混同江是一条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另外根据《辽史·圣宗纪》载,辽圣宗太平四年“诏改鸭子河曰混同江”和《金史》中长春县“有达鲁古河、鸭子河”的记载看,从辽圣宗四年始,松花江与嫩江汇合以后的第一松花江上游始,改名为混同江,与嫩江汇合前的第二松花江西北流段仍叫鸭子河。这两条江河连起来就是松花江大转弯段,在辽金两代是长春州和长春县的辖地。关于鸭子河泊,这是辽帝春捺钵“凿冰取鱼”和“纵鹰鹘捕鹅”的主要场所。应在鸭子河附近寻之。《辽史·营卫志》载,“鸭子河泊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目前,考古学者普遍认为黑龙江省肇源县的茂兴泡应是辽代鸭子河泊。吉林省著名考古学者李健才在《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中认为:“唯有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的茂兴泡可当鸭子河泺:一、它在鸭子河北,与泺名相符;二、从茂兴泡到塔虎城的方向距离和从鸭子河泺到长春州的方向距离完全相符。这是定塔虎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的根据之一”。另外,从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周边众多泡沼中,符合“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的只有茂兴泡,所以茂兴泡西南三十五里的塔虎城,就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在此周边范围,包括大安境内,黑龙江境内,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堪称节度州城级的辽金古城。关于达鲁古河,即今天的洮儿河与嫩江合流后,到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嫩江下游段。据史载,辽圣宗“诏改鸭子河为混同江”的同时,也改“达鲁河曰长春河”。长春河是依濒临长春州而命名,今嫩江距塔虎城仅2.5公里。此江历史上曾与洮儿河被看作一条江,《魏书》载“太添河”,隋称“太鲁水”,唐称“它漏河”,辽称“达鲁古河”或“达鲁河”,《武经总要》称“踏弩河”,也是辽帝春捺钵经常光顾之地。关于“别里不泉”,“别里不”系女真语,今满语、蒙语皆“喷泉”之意。前郭境内距塔虎城59公里的龙坑泉,至今泉水涌流不息,冬不结冰,附近有很多辽金时期遗址。龙坑泉,应即《金史》所载别里不泉。
  
  关于长春州的设置和塔虎城的建城时间,据《辽史·圣宗纪》“太平二年(1022)……三月甲戌如长春州”记载看,公元1022年前辽朝已设长春州治。《辽史·兴宗纪》载,“重熙八年(1039)十一月已酉城长春”和《辽史·地理志》载长春州,“兴宗重熙八年置”记载看,直到公元1039年才在长春州建城,就是说,塔虎城应建于1039年。金初,金袭辽制,塔虎城仍是长春州治所。天德二年(1150)降为县,即长春县,隶属于肇州(今黑龙江省肇东八里城)。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政府将原泰州(洮南城四家子古城)降为金安县,承安三年(1198)将泰州“复置于长春县”,塔虎城又成为金代的新泰州。从塔虎城城墙断面遗迹中也能看到塔虎城经过辽、金朝代更替战争的毁坏与修补。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攻伐金的战争中,塔虎城被蒙古军所破。据《蒙古秘史》载,1214年,成吉思汗派三路军征讨金国,其左路军由其弟哈撒尔率领进入辽东,“沿海而遣之”,“受女真夫合纳(即金宣抚使蒲鲜万奴)之降,并下沿途之城讫。哈撒尔遡讨浯儿河来,归至大营下马矣。”这次征伐,沿松花江、嫩江、洮儿河一路所有金国的城池都被攻下,金新泰州也在此列。由于当时蒙古军还以劫掠财物和人口为目标,攻破城池并不派军驻守,以后元朝也没有再用此城。从城内出土的文物看,除辽金外,没有发现元代及以后的文物。塔虎城从此逐渐荒弃,退出历史舞台。
  
  四、塔虎城不是达鲁古城
  
  塔虎城北靠嫩江,此段嫩江在辽代时曾被称为达鲁古河,也是辽代皇帝春捺钵经常光顾的地方。《辽史·圣宗纪》载,圣宗太平四年(1024)春正月,辽圣宗携宋使张传、张士禹、程琳、丁保衡等来到鸭子河,二月猎于达鲁河,此次春猎,圣宗“诏改鸭子河曰混同江,达鲁河曰长春河”。可见长春河、达鲁河都是这段河流。《辽史》、《金史》记载的达鲁古城,有人认为塔虎城靠近达鲁古河,“塔虎”与“达鲁古”音近似,按音转分析,塔虎城就是达鲁古城。清末学者曹廷杰在《东北舆地图说》中长春州考就认为“他虎城即挞鲁噶城,亦即辽之长春州”。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这样认为。
  
  达鲁古城源于达鲁古部,《辽史·营卫志》载:“术哲达鲁虢部。圣宗以达鲁虢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戍境内,居境外。”又据《历史大辞典》贾敬颜先生解释,达鲁古“又译达鲁虢、达卢骨。是金女真的一支,与阿骨打的完颜部相邻接,在拉林河以西地区。此部有城,称达鲁古城”。从地理位置看,达鲁古河可能就依达鲁古部而名之,或者达鲁古部依达鲁古河而名之,总之城与河相距不会远。但是,据《金史》记载所知,达鲁古城肯定不是辽长春州。首先,从完颜阿骨打天庆四年(1114)在涞流水起兵反辽,秋八月攻下宁江州后,天庆五年正月就攻陷达鲁古城,九月攻陷黄龙府。天庆七年(1117)才攻陷长春州、泰州,从这些时间记载看,达鲁古城与长春州不是一城。其次,从阿骨打攻打宁江州和攻打达鲁古城的具体记载看,达鲁古城应与宁江州不远。女真与达鲁古部邻近,《金史·太祖本记》载,当阿骨打攻打宁江州之前,达鲁古部得到消息,“于是达鲁古部实里馆来告曰:‘闻举兵伐辽,我部谁从?’太祖曰:‘我兵虽少,旧国也,与汝临境,固当从我’。”当阿骨打听到辽天祚帝亲率20万大军来征讨时,阿骨打率兵迎敌,“趋达鲁古城,次宁江州西”。因和谈不成,阿骨打兵进逼达鲁古城。从以上这些记载看,达鲁古部在女真与宁江州之间,达鲁古城应在宁江州西附近。目前,宁江州治所被考古界确认为松原市宁江区伯都讷古城,据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中“辽代达鲁古城考”认为,伯都讷古城西南的土城子古城应为达鲁古城。一、土城子古城和伯都讷古城相距仅8公里,且方向与达鲁古城和宁江州相符。二、土城子古城周边地形符合史籍对达鲁古城的记载。《金史·太祖本记》载:阿骨打率兵攻打达鲁古城时,“上登高望辽兵,若连云灌木状,顾左右曰:‘辽兵心贰而情怯,虽多不足畏。’遂趋高阜为阵”。经过激烈战斗,大败辽军。“登高望辽兵”和“趋高阜为阵”都说明达鲁古城周围有高岗。据《扶余县文物志》记载,土城子古城周长1675米,两道护城河,有角楼、马面,地面散有辽金文物。古城的四周有沙丘和漫岗,城处盆地中,与史籍记载达鲁古城周围地貌一致,笔者同意李健才先生推断。土城子古城地处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三江口”附近,城南、西、北被松花江围绕。其周围即达鲁古部居所,东部与女真接壤,部落所居与女真交错,即“戍界内,居境外”也。由此可见,达鲁古城不是在达鲁古河岸的一侧,而是在达鲁古河的尽头,即与鸭子河交汇处的地方。
  
  五、塔虎城的历史地位
  
  塔虎城古城的形制在辽金古城中是属于大型古城,周长5213米,而且角楼、马面、瓮城、护城河(两道)齐全。城内不仅有“金銮殿”遗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调查看,在城内东南、西南隅还有很多大型建筑遗址,都是宫殿式建筑,应是官署、衙门或皇帝行宫之类。辽代,长春州在行政上隶属于上京道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波罗城),《辽史·地理志》载:“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契丹国志·州县载记》,长春州,是三十三处节镇之一,“长春路镇抚女真、室韦”,是辽代设在东北的防御女真和室韦的重要军事重镇。所以塔虎城城墙坚固,防守严密,不但驻有正规军韶阳军,还有“乡丁四千”,辽东北路统军司也一度设在这里。据《辽史·天祚帝纪》和《契丹国志·天祚皇帝》记载,辽天庆四年(1114),女真完颜阿骨打率2500兵于涞流水起义,败辽兵破宁江州后,天祚帝命肖嗣先为东北路统军司都统,出兵出河店(金肇州),遭女真偷袭大败。天庆五年八月,天祚帝下诏亲征,率领二十万大军由长春州分两路进兵,一路“北出骆驼口”,一路“南出宁江州”,结果又被女真誓死一战而败,天祚帝溃逃,“一日一夜走三百里,退保长春州”。自此,女真乘胜夺辽之渤海、辽阳等五十四州。天庆六年秋七月,“春州、渤海二千余户叛”,虽被东北路统军使平定,但城内已不稳。《辽史记事本末》载,天庆七年(1117)“春正月,金兵攻长春州,国兵不战自溃,孟古、皮室、四部及渤海人皆降金”,金一举攻下长春州。《金史·列传·娄室》也载:“斜也攻春州,宗雄与宗幹、娄室取金山县”,攻下长春州、金山县后,“与斜也俱取泰州”。
  
  由于塔虎城地处松嫩两江交汇地,周围泡沼湖泊很多,是天鹅、鸭雁的天然栖息地。辽代皇帝从辽圣宗开始,每年春天都要到长春州附近春猎,并设有“行在”,称为春捺钵。《辽史·营卫志》载:“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官皆从”,“约六十日”来到这里。“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捕得鱼鹅之初,皆大摆“头鱼宴”、“头鹅宴”,边歌舞,边畅饮,与群臣共乐,“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弋猎网钓春尽乃还”。辽帝在此不单为了行乐,也有对下属及其它少数民族部落酋长实施怀柔笼络的目的。《辽史·天祚帝纪》载,天庆二年二月,天祚帝到长春州,“幸混同江钓鱼……适遇头鱼宴,酒半酣,天祚帝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独阿骨打辞以不能,谕之再三,终不从”。上(天祚帝)密谓枢密使肖奉先曰:“阿骨打意气雄豪,顾视不常,可托以边事诛之,否则必贻后患。”奉先曰:麄人不知礼义,无大过而杀之,恐伤向化之心”。“上喜,輙加官爵。”日后,正是这位阿骨打起兵造反,推翻了辽朝。据统计,从辽圣宗到天祚帝90多年间,连同兴宗、道宗四位皇帝到长春州、鸭子河、混同江、达鲁河、长春河、鱼儿泊、鸭子河泊等春猎85次之多,几乎每年一次。同时还在这里召见外国使者,处理双边事务。《梦溪笔谈》记载,庆历中,北宋“王君贶使契丹,宴君贶于混融(同)江观钓鱼。临归,戎主(辽兴宗)置酒谓君贶曰:‘南北修好岁久,恨不得亲见南朝皇帝兄,托卿为传一杯酒到南朝。’乃自己酌酒,容甚恭,亲授君贶。举杯,又自鼓琵琶,上南朝皇帝千万岁寿。”
  
  长春州除行政上隶属上京道临潢府,兵事隶东北统军司外,还与泰州、饶州同属辽兴宗延庆宫“斡鲁朵”,是兴宗皇帝的私城。辽代实行“斡鲁朵宫帐制”,宫帐设有著帐诸局,又有著帐户,有直属民户、奴隶和州县,这些奴隶和州、县直接由皇帝和贵族统治,是皇帝和贵族的私有财产。《辽史·营卫志·宫卫》载,他们把契丹奴隶“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皇帝死后,斡鲁朵由其家族继承。辽兴宗斡鲁朵称窝笃盌斡鲁朵,“有正户七千,藩汉转户一万,出骑军一万。”
  
  塔虎城也是辽代在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据《辽史·食货志》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疆以兵”,“马逐水草,人仰湩酪”。建立辽国政权以后,“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于是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因辽地“产铜铁金银”,“置採炼者三百户,随赋供纳。”“以诸坑冶多在国东,故东京置户部司,长春州置钱帛司。”《契丹国志》也载,辽“钱帛司三处,长春路、辽西路、平州。”这些记载说明,辽在长春州置盐、铁转运度,加强盐、铁管理,增加赋税收入以支撑国家财政用度。同时,在长春州设钱帛司,既是钱币的铸造机构、管理机构,也是金银铜铁的冶炼、转运、赋税缴纳、採炼户管理等机构。所以,塔虎城及周边遗址出土过大量铜钱,长春州在当时也可看做辽的金融、铸造中心之一。从“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的记载中看,塔虎城这里聚居着大量因战争从中原地区掳掠的汉人,包括各种技艺人等,他们与当地契丹、渤海等人杂处,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塔虎城外“点将台”遗址所出的土莲瓣纹雕花砖和铜风铃等文物证明,点将台其实是一座佛塔的塔基,莲瓣雕花砖是佛塔外墙装饰砖,铜风铃是佛塔檐角所挂饰品。辽金二代,由于中原汉族人的大量进入,唐、宋崇佛之风也随之进入契丹、女真地,佛教极为盛行,大兴佛塔寺庙建筑。农安县城(黄龙府)辽塔即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历经八年建成,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源于《大般涅槃经·后分》“佛告阿难……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之说。《辽史·道宗纪》载,“咸雍八年三月癸卯,有司奏春、泰、宁江三州三千余人,愿为僧尼,受具足戒,许之。”春,即长春州,如此众多的人愿削发为僧尼,可见当时在塔虎城佛教盛行的程度。另从塔虎城出土很多铜、瓷佛像看,也能说明这一点。
  
  进入金代以后,塔虎城虽然没有在辽代时地位重要,但也仍然是东北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从塔虎城周边也发现众多辽金时期古遗址看,遗址面积大,地表遗物丰富,出土文物很多,都说明在金代,塔虎城仍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心城镇。从塔虎城内发掘中暴露出的店铺、手工作坊以及众多陶瓷、骨制饰品、棋子等,都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社会的昌盛。城东遗址“烧锅院”大坑中出土的炭化谷物,应是当时粮食窖藏。它与城内及周边出土的铁铧、镐、镰等生产工具,都说明金代这里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金史·食货志》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将奚人六猛安徙居咸平、临潢、泰州,“其地肥沃,且精勤农务,各安其居。”粮食“一岁所收可支三年。”金章宗明昌三年时,天下有常平仓共有519处,积粟3786.3万余石。
  
  金代的塔虎城在军事上,也负责防卫北部蒙古弘吉剌诸部,金东北路招讨司曾一度设在新泰州。《金史·列传·宗浩》载,“北部广吉剌者尤桀骜,屡协诸部入塞”,章宗即位后“命宗浩佩金虎符驻泰州便宜从事,朝廷发北京等路军万人以戍”。宗浩最后将广吉剌诸部击败,使其降伏。金将广吉剌和豁罗剌思部分迁徙到松江、嫩江交汇处,成为最早来到松江、嫩江沿岸的蒙古游牧民。
  
  六、关于纳哈出“营于新泰州”
  
  塔虎城毁于金末,元朝并没有沿用,怎么会出现明初纳哈出“营于新泰州”的记载呢?
  
  纳哈出是蒙古成吉思汗麾下战将木华黎的后代,承袭其父祖职爵,在元朝末年时镇守辽东地方。元朝灭亡后,元帝室贵族撤回大漠,形成北元,纳哈出在东北地区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据《明太祖实录》载,纳哈出“辎重富盛,畜牧蕃息”,北元“虏主数招之不往”。明洪武八年(1375),在明军进兵辽东时,纳哈出屡次出兵侵扰,被明军大败于盖州后,逃归金山(今辽宁开原西北辽河北岸)。在明军大兵压境下,纳哈出“弃金山巢穴,营于新泰州”。当时,纳哈出兵做三营,一在榆林深处,一在养鹅庄,一在龙安一秃河。李健才先生在《明代东北》和《吉林省历史》等书中都有记述。李健才先生认为,纳哈出所盘踞的地方,即今天第二松花江下游的前郭、扶余、榆树、农安伊通河一带。洪武二十年(1387),明派大将冯胜率二十万大军攻打纳哈出,纳哈出所部溃散,“降兵数万,车马五万,羊马驴驼辎重绵亘百余里”,纳哈出最终降明,被明封为西海侯,后从征云南在途中而死。
  
  根据以上记载,纳哈出在塔虎城驻守最少约数年(1376—1387之间),为什么在城内没有留下遗物呢?笔者认为,塔虎城自1214年被哈萨尔所破,城内人口、财物被掳掠一空,160多年后纳哈出踞守此城,只是一座仅有城垣、护城河一片废墟的空城,周围一片旷野,并没有官府和百姓居住。且纳哈出系蒙古人,所居皆蒙古包,所饮食牛羊畜肉和奶乳,财产也是牛羊驼畜群。所以,纳哈出“营于新泰州”的记载应是“驻守安营”于旧时的新泰州城,并非是率部众“经营营建”新泰州。自金末时起,塔虎城周边的嫩江、松花江及两江交汇处沿岸,已经是金时迁来的蒙古豁罗剌思部纳仁汗所率部众的游牧地,人们还是过着逐水草而徙、避寒暑游牧的生活,没有定居下来。所以塔虎城内没有留下任何元、明时期遗迹遗物。
  
  塔虎城,作为辽金两代的州城,是当时松、嫩两江流域重要城郭,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是前郭尔罗斯历史上比较发达、繁荣的重要时期。塔虎城,是郭尔罗斯历史探讨、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乾安节约网   长岭县节约网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节约网   扶余市节约网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