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2-3 来源:松原文化网 作者:张红玉 |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绘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第一次听席幕容作词、德德玛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忽然间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就像身体最敏感的地方突然被人敲击产生了条件反射。沉醉于那迷人的曲调,我陡然间明白,那嵌入灵魂深处的乡愁,原来就隐藏在父亲、母亲对故乡事物的怀念中。 小时候,一天之中最盼望的事是一家七口并排躺在温暖的火炕上,听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述古老的故事。草原的传说、河边的神话、世袭的王爷、反抗的英雄、美丽的仙女、善良的牧人……乡愁的种子,就这样在每个夜晚慢慢播撒。家乡的“历史”,也在口耳相传中不辨真伪地固执扎根。 父亲的讲述形象生动,那时,我们都曾惊异于他超常的记忆力,对他的崇拜也油然而生。现在想来,父亲并没有超于常人的能力,只是那些讲述给我们的故事里,蕴含着他浓浓的乡愁,就像我们现在记忆中故乡的人和事一样,即使年份久远,依旧清晰如昨。 我和父亲一脉相承的乡愁,全部来自美丽的查干湖畔那片令人迷醉的草原,来自像奶酒一样醇厚甘甜的郭尔罗斯大地。 草原的传说民族的历史 父亲讲述的故事中,最多的是草原的传说。那时候小,以为小镇西边一片开阔的草地就是草原,听了故事,总愿从早到晚地坐在草地的坝上,幻想着传说中的英雄能出来与自己邂逅。 印象中,草原的英雄特别多,他们骑着高头大马,驰骋草原,征战杀伐,远比金庸小说中的英雄更真实勇敢。现在想来,那或许和草原艰苦的生活环境有关吧。生活忧艰,人们才会盼望摩西出世,带领他们在流浪多年后,到达那“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的是“金器产子”和“化铁出山”的传说,如今明白它们其实说的是郭尔罗斯和蒙古族的源起。 传说中,郭尔罗斯蒙古人的祖先,出自于高贵的金器。相传玉皇大帝的女儿下凡,与草原上蒙古族青年猎手相遇相爱,生下三个儿子。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后,雷霆震怒,将三个孩子从天上扔下来,想将他们活活摔死。王母娘娘心疼外孙,顺手将洗脸的金盆抛出,托着三个孩子降落到蒙古草原。孩子在草原长大后,都成了英雄,分别成为弘吉剌惕、亦乞剌思、豁罗剌思(一部分形成后来的郭尔罗斯部落)三个部落的首领。这个传说,也许就和刘邦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说一样,只是为了证明这三个部落有着高贵的血统。后来读史,我曾特意注意了这一点,事实证明,作为“适妃部落”(蒙元皇室后妃,很多出自豁罗剌思等三部),这三个部落也的确可算为贵族部落。 父亲的传说只讲到此,要说清郭尔罗斯的源起,还要说一段史实。据史籍记载,古豁罗剌思部迁徙于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及根河流域,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豁罗剌思部几经分化,除纳仁汗一部迁徙到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并留在那里外,其他的都投奔在成吉思汗帐下。纳仁汗的豁罗剌思部,从金承安三年开始,游牧于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历经元、明两代。明嘉靖二十六年,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剌来到嫩江流域,其孙乌巴什占领了纳仁汗领地,以郭尔罗斯为部号。清初,被“编入八旗军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中的正白旗,乌巴什的孙子固穆封札萨克辅国公,世袭罔替,执掌郭尔罗斯部,实行盟旗制,以嫩江为界,嫩江以南为郭尔罗斯前旗。民间称前郭尔罗斯为前旗,就是缘于此。 “化铁出山”的故事,更具神话色彩,年轻时学着讲给晚辈听时,觉得荒诞,现在听来,感受到的却是创作者和讲述者对自己民族深深的热爱。 传说有一年,北方部落之间发生了一场鏖战,七七四十九天后,蒙古族部落被打得大败,只剩下两对男女,逃进一座深山。山上森林茂密、野藤漫布、乱石林立。为寻找生存之地,他们日夜兼程,终于找到一片有着青青草地、甘洌清泉的开阔地。他们跪在地上插草为香,认苍天为父,拜大地为母,把这里叫做额儿古涅·昆。他们在水草丰美的额儿古涅·昆繁衍子孙,过着幸福的生活。多年后,随着人口的增加,额儿古涅·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于是,他们决定到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去放牧成群的牛羊。成堆的毡包和数不尽的牛羊,要想翻山越岭到达草原,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他们决定“化铁出山”。在一位长者的率领下,族人们齐心协力砍倒一片森林,将木材堆积在山上,又宰杀七十头牦牛,剥下整张牛皮,制作七十只皮囊式的风匣。之后,聚集在额儿古涅·昆山下,祭拜苍天,敬献祷词,点燃烟火。火焰熊熊燃起,直冲九霄,坚硬的山岩渐渐溶化,炽热的铁水滚滚奔涌,山路被开辟出来。他们沿着山路离开额儿古涅·昆,来到肥沃的草原。 这个传说讲述了蒙古民族从山林走向草原的历史,与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时期《蒙古秘史》开头关于蒙古族起源的记载十分吻合。可见,传说,有时就是历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只是更民间、更生动。蒙古族人将这个传说驮在马背上,在流传中教导子孙要继承祖先不畏艰难、勇于开创新天地的胆识和气魄。现在,每当除夕祭祖时,蒙古人还有把铁条放在火中烧红,然后放在铁砧或石板上捶打的习俗。 正是这些传说,让我知道了脚下这片土地的源起,也明白了这片土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村庄和街路的名字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词法规范。这些传说,丰富了童年生活,让一个孩子有了最早的价值认同和取舍,也将家乡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永远留存于记忆中。 席幕容的父亲告诉她,“风景”就应该像草原一样,是望出去不会有丝毫阻拦的辽阔视野。在草原生活过的人心里,最美的风景,就是那片水草丰美的草地。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是席幕容献给父亲的草原《乡愁》,像马奶酒一样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这也是我们的乡愁,它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独特的地域别样的习俗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不是蒙古族人,但从小生活的环境让我们耳濡目染了许多蒙古族人的习俗。在走出家乡前,我并不知道这些习俗只属于蒙古族,就连某些蒙古族人也不知道有些习俗只属于他们自己。多年后,在采访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军时,听他讲述一些蒙古族习俗已经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才明白那些生活中沿袭的、遗失的一些习俗对我们的意义。 小时候,最爱做的事就是在母亲的带领下衣着光鲜地参加镇上人家的婚礼,尤其是蒙古族家庭的婚礼,不但可以大快朵颐,还能看到很多“热闹”。记忆中,蒙古族人的婚礼上人们一直在唱歌,整场婚礼弥漫着悲喜交织的气氛。而且,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多年,就是为什么如此高兴的事,新娘要哭呢,不是她自己喜欢嫁的吗?每每提及这个问题,母亲总是生气地说:“这丫头养也是白养,将来肯定嫁到婆家忘了娘。”吓得我不敢再问。长大后明白,蒙古草原辽阔,居住分散,女儿远嫁后不知何时才能与父母再次见面,所以女儿在出嫁时总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悲。 蒙古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男方到女方家迎亲的人数必须为单数,而且至少要有一位祝词家,女方也要有善于周旋的女祝词家,双方按照婚礼程序明争暗斗地对歌。 接亲人到达后,女方先向男方迎亲人献茶,把新娘为新郎做的袍靴献上,新郎要立刻换装,在此阶段要唱盛装赞、祝箭歌、赞马歌、贺喜歌曲等。接着,女方上头道宴,宴席中唱献奶酒歌、对唱求名问属相歌、唱盘古歌、劝戒歌、贺喜歌。然后是沙恩吐宴,即女方家第二道宴,也是新娘的告别宴,期间唱报宴歌、祝酒歌、论酒歌、赞沙恩、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的歌、报时歌,种类繁多,以表达亲人对新娘的留恋和祝福。这些都完了后,开始唱送亲报时歌,催促人们起程。男方接亲人与女方送亲人开始上路,一路上欢歌笑语,唱赛马歌、头门歌、献哈达和荷包歌,路上遇到敖包要祭拜,还要抢新郎帽子。到男方家后,在婚礼之前,女方有一位梳头妈为新娘进行梳头仪式,唱劝嫁歌。婚礼中,一对新人要拜火、拜天、拜双亲,唱拜火歌、拜双亲歌、祝愿歌,最后整个婚礼结束。 整场婚礼,就像一场歌会,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那或苍凉或优美的曲调,总能将蕴含其间的悲喜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唏嘘感动。婚礼歌,也成了反映蒙古族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大百科”,成为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口传文化遗产。 和赵军聊天,他会给你讲上一天的蒙古族习俗,在他心里,这些都是蒙古族人的“家底儿”,有些已经遗失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东西抢救回来。今年,他们组织了“查干萨日”蒙古族春节活动,遵循祖辈留传的过年习俗,举行了腊月廿三祭火仪式、大年初一祭祖仪式等。从吉林市来家里过年的堂姐和堂兄与我一起去采访,独特的民族习俗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从未想到,与自己百里之隔的叔叔、婶婶家竟然住在这样一个习俗与他们如此不同的地方。他们“疯狂”地与身穿蒙古族服饰的人们合影留念,感慨像是到了外国一样,因为周围人说的蒙语他们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大惊小怪的样子,弄得我非常不好意思。当震撼人心的“博”舞一亮相,他们更是惊讶不已。 蒙古族跳“博”舞,和祭敖包、跳查玛一样,是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蒙古人信奉“长生天”,世代沿袭祭天活动,他们认为“博”(萨满)是长生天的使者,他们的活动称为“行博”。行博主要有祭祀、占卜、行医等,涉及草原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行博时“博”所用的用具和服饰非常有特色,主要有盔冠(帽子)、盔甲(法裙)、神鼓和神鞭以及翁古达(小铜人)36个。“博”的舞蹈动作,对安代舞等民族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唱腔、曲调对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歌等蒙古族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具有特殊的价值。 独特的草原环境,造就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习俗。主动适应环境的行为,让他们的服装、住所、生活习惯、文化活动,都刻上了自己独有的标签。生活在这片土地久了,有些习俗我们早已习惯性地接受,不再去问它的来历和意义,只是像父辈一样,把它们变做乡愁,深深地烙印在灵魂里,在对儿女的讲述中,将它们传承。 飘香的奶酒化不开的乡愁 一位远方的朋友,平时从不喝酒,突然有一天给我打来电话,边唱边说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之情。被她反常情形吓着的我,只能在电话里一遍遍地问“怎么了?”从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身为学者的她到内蒙古去交流学习,在一众蒙古族朋友的劝说下,她平生第一次端起了酒杯,而且在气氛的感染下,连喝了几大杯马奶酒,醉得一塌糊涂。 事后,她打来电话解释,将原因归咎于那微酸的酒和热情的人。“真的没有办法不喝。”她一再强调。 其实,她不用做任何解释,在蒙古族自治县长大的我最知道蒙古人的热情是如何的推却不得。 说起马奶酒,还有一个典故,契丹才子耶律楚材很喜欢喝马奶酒,一天,他突发酒性,就向蒙古族友人写诗讨要:“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长沙莫吝西江水,文举休空北海觞。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酷爱蔗浆凉。茂陵要洒尘心渴,愿得朝朝赐我尝。”朋友立即送来马奶酒,真是要的人磊落,送的人爽快,符合少数民族人的脾性。 草原独特的环境,决定了蒙古人需要高热量的肉、奶等食物。对奶的偏爱,也使得蒙古人的酒、茶等饮品,前面都要缀上“奶”字。 他们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这种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我的朋友之所以失去平时克制的理智,开怀畅饮,正是缘于这种热情。 小时候,最爱到隔壁的包奶奶家喝奶茶,那时候总觉得自家的茶和她家的比起来,是那么的寡淡无味,一点不适合小孩子喝。蒙古族奶茶,是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白。奶茶甘香浓郁、可口绵甜,草原上有“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蒙古人非常好客,在他们看来,待客必须端出茶来,这是起码的草原礼性,对白天串包的人如此,对风尘仆仆的放羊、牧马人更应如此。客人进屋,主人斟上一碗香喷喷的奶茶,表示问候和欢迎,在外面被寒风浸透的客人,一杯热茶下肚,满口生香、身心舒泰。 草原的独特环境,决定了蒙古族人的饮食习惯,传统的蒙古族饮食,主要有四类,即:红、白、面和茶。红食,是指肉食,蒙语称“乌兰伊得干”。肉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牛羊肉为主。吃法很多,主要有手扒羊肉、烤全羊、羊肉串、涮羊肉等。白食,是指奶食品,蒙语为“查干伊德”。主要有鲜奶、酸奶、奶酒、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制作简单、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面,蒙古人喜欢面食,主要用麦面、青稞面、荞面和莜面等原料制作而成。茶,以奶茶为代表,蒙古语称“苏台茄”,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饮料。 以上这些,是蒙古人特有的传统食物,就像蒙古人的性格一样,它们热情、醇厚,浓稠得化不开。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无论岁月怎样变迁,他们对民族传统食物的喜爱却永远不变,因为在他们心中,那是故乡的味道。就像《舌尖上的中国2》中表述的那样:“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蓝天白云,骏马牛羊,琴声悠扬,长调苍凉,湖水碧绿,河水绵长,羊肉美味,奶茶飘香……这是父亲、母亲的草原和河流,是他们永远的故乡山川。(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