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几年前,一部精雕细琢的满族新城戏《洪皓》呈现在世人面前,把松原文化推向舞台,打造了民族和谐的松原满蒙特色文化品牌。此剧曾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而伴随着《洪皓》的走红,《洪皓》的历史顾问,那个“十几年默默无闻钻入故纸堆的洪皓研究会会长,土里土气的本土文化人”——王维宪,也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 “邂逅”洪皓,为松原树起一个历史名人 没有电视机,王维宪家客厅的沙发对面只有一整面墙的书,规规矩矩地摆放在木质书柜里,谈话中涉及到某本书时,他会随手从书柜中取出,倒也十分方便。要说王维宪研究洪皓可有些年头了,他合起膝上那本厚如砖头的书,摘掉老花镜,从头说起。 1997年6月,蒙古族著名作家苏赫巴鲁在松原诗社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松原诗词概览》的发言,他说宋高宗赵构命洪皓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被扣15年,流放于冷山,经常活动于宁江州一带。这是 王维宪第一次听到洪皓的名字,也正是此时,他萌生了研究洪皓的念头,他希望通过宣扬洪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事迹,为松原树起一个历史名人。王维宪第二次接触洪皓是在199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洪氏故里洪源洞》里,其中介绍了洪皓生平及其后代对南宋以后的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读罢这篇游记,王维宪兴奋不已,“洪皓研究”的举动,也由一个小小的念头一下子上升为强烈的欲望。 在终于下定决心后,王维宪开始苦苦搜寻关于洪皓的历史资料,潜心做起了洪皓研究。“洪皓研究开始得自然、轻松、似乎是天意。”王维宪在文章中这样总结道。 回顾洪皓研究的全部过程,就如同追忆一场漫长的松原文化寻根之旅,每走一步都会收获累累硕果。《洪皓研究文集》、《洪皓诗词译注》、《洪皓在松原及其他》、《洪皓流放地的洪皓研究》等诸多著作的问世,在松原引领了一股洪皓研究的热潮,引发了松原人对地域文化挖掘和建设的思考。苏赫巴鲁先生把洪皓研究称为中国的又一个“洪学”,而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张福有则在王维宪、胡瑞英合著的历史长篇小说《洪皓传》序中写道:“洪皓研究会和王维宪等众多有识之士,为长白山文化研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建树,我们为之鼓舞,为之欢欣。” 半生园丁,半生伯都讷情 从教38年,王维宪当了近半辈子的园丁,虽然从小就喜欢文学,但年近花甲时才开始学写文学作品。 “开始就感觉宁江这个地方创作气氛比较沉闷。为数不多的几位爱好者也只是发表一些诗文作品,零星地出版几本诗集、散文集之类的册子,而长篇巨作绝对少见。”王维宪小心翼翼地摩挲着一本书的封皮,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我当时心想伯都讷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不应该甘于落后,要迎头赶上才行。” 但想法终归是想法,那时的王维宪只是初学文学创作,只能把想法埋在心底,直到后来洪皓姗姗而至,他的伯都讷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拾。说起当地的鳇鱼进贡等传说,王维宪一下子来了精神,脸上溢满自豪。他将伯都讷的民间传说故事、满族文化等集结成册,致力于研究本土的历史文化,总结出对地域文化建设有参考价值的文章40余篇,组织出版大型系列文化丛书,并成为伯都讷文化研究会会长,担任《伯都讷文艺季刊》执行主编。 “我还想把老扶余的馆藏档案搞成校注,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去做了,这是伯都讷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到这,王维宪略微停顿了一下,“我已经七十多岁了,能否都完成,还不好确定。虽然时间紧迫,但我并不悲观,我要着着实实地干,干着看,总是要出成果的。”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