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几年我经营了5个大棚,弄点儿红提葡萄,在省里注册了绿色食品国标,今年5个棚纯收入也就40多万元。20元1斤(500克),一个包装5斤卖100元,今年能卖4000多个包装。”这是采访车力乡农民张井书时他对记者的一段表述。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距我市城区36.5公里,位于北纬45°,沙性土壤,昼夜温差大,与新疆葡萄沟吐鲁番纬度、气候、土壤成分大致相似。车力乡的土质和自然条件恰好为红提葡萄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栽培红提葡萄项目是一年投入,3年果盛,多年高产,以后不再增加多少生产成本,农民易于接受。因此,车力乡在张井书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政策扶持,鼓励周边村民成立合作社,迅速推广种植。当我们走进车力乡车力村时,连片的100多栋葡萄大棚平地而起,棚内新育的红提葡萄苗绿意盎然,置身其中,你就会感到仿佛走进了葡萄沟——新疆吐鲁番。 因葡萄出名,创新型农民把歌唱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车力乡榆林村有个人叫张井书,但的确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然而一提起“张老七”,人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多年来,他在当地是个种田能手,成长的历程比较坎坷。但他在发展经济上始终有个灵活的头脑,刻苦钻研农业技术,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4年前,他利用大棚栽植红提葡萄取得成功,今年5栋大棚年产值40多万元,栽植红提葡萄的成功,使张井书的生活一下步入了“全面小康”,他不仅新更换了高级轿车,而且也为进一步创业赚了第一桶金。同时,“张老七”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也一举成名,他的名字伴随着他的特色农产品——红提葡萄,在车力乡乃至周边乡镇、市县广为流传。他本想用“老七”这个品牌为他的红提葡萄注册绿色食品商标,让吃上他种植的葡萄的人都记住他的名字。不过最后,他选择了“双柒”作为这个红提葡萄的绿色食品商标。他解释说,他爱人和他在家族中排行都是老七,这个项目的成功也有爱人支持的因素,所以就选择“双柒”做商标了。因为他的红提葡萄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加之肉质坚实而脆、细嫩多汁、香甜可口,风味独特,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而本省和内蒙古的一些超市广为青睐。今年,“张老七”的红提葡萄1市斤(500克)卖到了20元,他栽植了5栋大棚,但成熟的果实依然供不应求,这也让张井书这几年着实赚个了沟满壕平。 合作社引领,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靠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大事业,张井书认识到了这一点。车力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积极帮助推广张井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组织指导农户成立合作社,推广种植特色红提葡萄。目前,车力村成立了车力乡车力村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社员集资入股的方式,租用村集体土地,建起了一片片的红提葡萄栽植大棚。有了张井书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指导,新发展的红提葡萄大棚内秧苗长势良好,明年即可挂果。一座500平方米的大棚,每棚约产7000斤红提葡萄,按保守价格计算,挂果当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第三年则开始进入葡萄的盛果期,经济效益可想而知。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既可以带富更多农民,而且利用村集体土地,又可增加集体收入,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增加村集体积累将起到积极作用。形成规模后,还可审请国家的修路、打井、上电等相关政策,为栽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会为这一种植项目抵抗意想不到的市场风险提供一定的保障。车力村村委会主任刘延生告诉记者,如果这100座大棚发展好了,还可以增加大棚葡萄面积,村集体的耕地充足…… 点线面推动,谋划小葡萄大产业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当前,车力乡的小葡萄栽植已由张井书的一点成功,发展成了以合作社形式经营的连片栽植模式。合作社在葡萄栽植成规模后,正在积极探索、引进相关企业,以小葡萄为基础,形成产业化格局。目前,已有域外两家企业发现了这里的商机,待这里的红提葡萄大面积进入盛果期后,将在这里建设葡萄加工企业,延长葡萄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把小葡萄做成大项目、大产业。由于近年来省里实施了“河湖连通工程”,车力乡的泡湖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加之车力乡本身就是绿化先进乡,森林覆盖率达40%,因此,借助生态环境优势,乡党委和政府正在积极谋划,利用葡萄产业,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奏响现代农业的大文章。 如今,勤劳智慧的车力人,正在描绘本地葡萄沟产业发展愿景,我们期待他们谱写出“车力葡萄熟了”美妙乐章,和“吐鲁番葡萄熟了”旋律一样响亮!(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