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边缘,那里土地贫瘠,植被稀少,遍地荒山。可就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有一位令人尊敬的农民何殿起,从1998年开始,十六年间义务植树超过十五万棵,把一座荒山秃岭变得林丰草密,生机盎然。 初冬时节,见到何殿起老人时,他正穿好棉大衣,手里拎着木棒,准备上山。老人脸上爬满了皱纹,手上的老茧已磨得发亮。说起他绿化荒山的初衷,老人说,过去,四周的山上都是树,每年春天,山上的杏树开花时,山都被染白了,那时山上什么动物都有。后来,山上的植被慢慢被破坏,青山变成了荒山,看着荒山自己心里就不是滋味,总觉得把一座座荒山留给儿孙,对不住后人。1998年,在乡里食堂做饭的何殿起每天都去距村子不远的南山(万岁山)转两圈。一天,时任乡长的赖福祥看出了老何的心思,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看你对这山是非常有感情的,这山就包给你来管吧!”老何见乡政府支持,心里非常激动,当即表示一定要把山治好。他告别了有固定收入的乡政府食堂,开始了漫长的治山之举。“老伴、孩子,都不赞同我这么做,但都拗不过我。” 拿定了主意的老何,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全用在绿化荒山上。不论寒暑,他除了在自家的地里干活儿,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山上栽树看树。为了节省时间,何殿起每天上山都带着干粮和水,一个人、一根钎子、一把铁锹、一把镐头,累了就坐在石头上歇一会儿,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口水。每到栽树的季节,他每天早上3点多钟起来上山,自己用肩扛、用自行车推,把捡来的树籽儿和要来的树苗都运到山上,晚上9点多钟才下山,钎子撬、铁锹挖、镐头刨,这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由于不懂栽植技术,尽管付出了很多艰辛,树木成活率却极低。慢慢地他积累了一些经验,树木成活率也逐渐高了起来,山上的植被也渐渐开始恢复。正当他满怀信心造林治山的时候,一场大火几乎毁去了他所有的努力。2000年10月,山上高压线引起山火,那场火灾一下烧毁了近一万多棵树,心疼得何殿起直掉眼泪,满嘴都是大泡。后来,乡政府为了支持他搞绿化,给他送来了部分资金和一些植树所需的铁锹、镐头等工具,还免费安装了线路,让山上通上了电。为了保证林草成活率,何殿起用了3个月时间在山上打了一口岩石井,买来了水泵,盖上了3间石头房,经常吃住在山上。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又把被烧毁的林地重新恢复了起来。在2007年和2009年这两年的清明节,因为有人在南坡上坟烧纸,又引发两场火灾,因为他之前挖了阻截壕,山的北坡损失不大。 栽树不容易,护树更难。山上植被多了,环境好了,山上的野菜、药材、山鸡等野味也多了,上山放牧和伐树、偷猎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阻止这些不速之客,他就天天护山、巡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有时在山上一守就守到后半夜才回家。为了守山护林,何殿起六亲不认,得罪了很多人。老何为了劝阻村民们,跟他们发生过冲突,被打伤住过医院,甚至他还给一些亲属下过跪。他本村的一个长辈,七十多岁了,上山采黄花菜,他老远就看见那人一把一把的往下摘,何殿起边走边喊,到了跟前了,已经摘了半筐了。那人看到何殿起不让他摘菜,就开始谩骂,何殿起耐着性子好说歹说将他劝下了山。还有一次,一家药材公司慕名而来,组织了十几个人上山采药。被老何发现后,急忙制止他们。最后,还把他们已经挖起来的药材又全都重新栽了回去。 这样的人,他赶走了一拨又一拨。老何说:“就算是自己亲爹要上山放羊也不让,我不是为了自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后来,这座山的保护工作有了当地政府的介入,在山上竖起“生态林草建设示范区”的标志,情况才有了好转。 现在的南山上,生长着黄花、桔梗、柴胡等二十几种山野菜和野生药材,还有沙棘、松树、山榆等七八种树,大约15万株左右,这些植被把昔日荒凉的南山装点得生机勃勃,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2014年夏季雨水特别大,南山上一场山水都没有下来。不仅水土没流失,还有力地保护了山脚下的几十公顷农田。 何殿起十几年绿化荒山,渐渐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乡邻林登科说,老人不为名利,绿化荒山,起到了榜样作用。山绿了,对当地农民、对环境带来的好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是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何殿起老人已经68岁了,对于植树造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他栽树治山的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热爱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愿意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尽点儿微薄之力。如今,在何殿起治山的带动下,胡力吐蒙古族乡又有18户农民承包了荒山,建设林草围栏18个,面积1300多公顷。乡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近几年带领群众大搞生态建设,胡力吐蒙古族乡372座山已治理170多个,有林面积增至3516公顷,生态草围栏2684公顷。对此,何殿起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到我们这儿植树造林,给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片翠绿的青山。”(记者韩雪洁)(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