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14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宋宏琦 |
张青榆原名张庆余,笔名夜歌、白雪、青榆等。1914年8月15日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县东关龙首山脚下沙子沟。 他在铁岭沙子沟度过了苦难的童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恶劣环境造就了他一生不屈不挠的刚毅性格,他理解人民的疾苦,热情地讴歌人民,很早就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他的处女作《张老天子》,在《东北民报》副刊文艺版发表后,因为作品讽刺了一个上课骗人的古董式国文教员,为校方所不容,给予记两大过、两小过的处分,并从毕业考试总成绩里扣除24分。他的笔耕生涯就是这样艰难起步的。1940年春,他的长篇小说《冷香槟》发表了,在沦陷区东北文坛上,一度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当时,东北已成了一片文化沙漠,广大青年很难读到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冷香槟》这样为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好文章,实在难得一见。然而,不幸的灾难又落到青榆头上。铁岭教育课长日本人田中视青榆为危险分子。一次来校视察,见他衣冠不整,蓬头乱发,大声吼道:“你的头发乱乱的,像个共产党!”青榆愤怒地骂了田中一声并举起茶杯掷过去,不等鬼子反应过来,他就离校而去,从此飘泊异乡,再也没回过老家。 1942年至1944年,为了避难和生存,他逃至通化。在《通化新报》编辑文艺稿件并从事文艺创作。此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写的小说、散文、话剧、广播剧等发表于《泰东日报》文艺副刊上,还著有长篇小说《古城的风雨》、中篇小说《忧郁人》等多篇。 然而,他创作的广阔天地还是在参加革命后,1945年至1949年在《通化日报》、《辽吉日报》和《鸭绿江》杂志社工作是黄金年华。此间,可以说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他的刀笔文枪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从而鼓舞和教育了广大工农兵和人民大众。代表作有《东风简》、《开犁》(秧歌剧)、《石柱参军》、《支援前线》、《下乡散记》、《三代血仇》等散文和剧作。1946年末,调辽宁文协工作,为《鸭绿江》杂志创刊人之一。1949年曾参加东北第一次文代大会。 青榆不仅是作家而且是个报人。1942年,他为《通化新报》编辑出版了87期副刊——《东边文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带头说服了当时报社的中文负责人,主动去龙泉旅馆找武装部队领导罗衡和通化行署专员蒋亚泉介绍情况,提出意见,结果使《通化新报》先于其他敌伪政权机关部门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青榆正式参加了革命。不久《通化新报》改为民主政权的《辽吉日报》。10月24日,中共通化地委成立。11月15日,通化地委机关报《通化日报》正式创刊。1946年末,青榆调《鸭绿江》杂志社任编辑,直到1948年春停刊。原《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肖白门回忆道:“他工作勤奋是一贯的。他不求名不求利,以老黄牛的精神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受到社内外的好评。” 《鸭绿江》停刊后,他便结束了近20年的文笔生涯。1987年11月6日20时,青榆走完了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与世长辞了。人们怀念他,沈阳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诗文集《青春的怀望》,不少知名的文艺界和报界人士撰写了回忆文章,以凭吊这位辽东的鲜为人知的作家和报人。(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