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1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杨成贵 |
从《视听导报》上拜读了通化老乡蒋玉清的两篇文章。通化老城已成为历史,但它却永远的刻在了通化人的记忆中。 我家祖籍河北昌黎,祖父18世纪后期,三次到通化。第二次来通化正赶上发大水。浑江原本是从玉皇山下,顺山而下到现在的清真寺位置,再流经现在新开道广场、及现在一中山下,再顺现在七中山下,奔现在的206医院而去。 这次发水,原本在城北的河水滚过城区,到了城南现在河道的位置。所以有人说:在发大水时,人们站在城墙上洗脚的事。其实这江水在无人居住的千万年来,不知滚来滚去多少次了。 祖父第三次来通化时的小城人口不多。周边山上仍然是杂木的原始森林。但小城那时却很整齐,山上有丰富的山货,河中有鱼,可以说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那时就有南砬子头人参娃的传说,江中有各种成群的鱼。就那鲤鱼群中的大鲤鱼足有一米多长。 这里既没有战争,生活又富足平静,祖父决定不走了,在通化定居。这样便捎信给还在河北昌黎老家的奶奶。 那个时候信息及其不发达,很长很长时间才收到信的奶奶,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带着孩子们来到通化城。 奶奶是纯粹三寸小脚的女人,要出山海关到通化,那时要靠步行。奶奶不怕困难,一位年轻的妇女,领着十岁的长子,拉着五岁的次子,于1904年一路乞讨而来。刮风下雨,住破庙,吃尽苦头。奶奶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走了一年总算来到通化,见到爷爷,家人团聚后便在玉皇山对面的浑江岸边安了家。现在是江边公园老年人打门球的地方。 以前那里叫江东沿,是个村庄,也是通化的水陆码头。足有半年时间,从上游放下来的木排经过这里去丹东,到此是一站。 有流动人口,便有生意可做,是个热闹处。爷爷见到村子周边树林中到处是山葡萄,便采来造酒。那是1905年,我家开始做起了生产葡萄酒后卖酒的生意。 每当放排人来时,便来我家买酒。喝完后还要多买些带着路上吃。当时放排的人很多,也有顺路搭排去下游的。所以人们都在此地做买卖,什么小饭铺呀、大车店呀、酒馆等等,卖东买西的很是热闹。 那时山东、河北及辽东半岛经常打仗,主要是日本人侵略及俄国人与日本兵在中国的土地上抢地盘。可在这长白山脉里的小城通化,平静着呢。 经清晚清到民国年间,通化城的百姓生活都很有味道。可是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人来到通化后,城区及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人首先把周边无人住的原始森林都砍光了,气走了人参娃。 又开始大兴土木搞建设,主要是清真以北:现新华书店及工商行处;邮政大楼及中兴大厦处,都建起了钢筋水泥的日式楼房。从高志航纪念馆到东昌区文化馆处,道路两边建起了日式二层或三层小楼。山坡上也建有日式平房。并在一中处建了平房为东明小学及后面现一职业学校的关东军讨伐大队军营,后改为它用。玉皇山处的飞机楼较以上建筑晚一些。 几经辗转,到了1941年。在城后的善养街,我出生了,当了一名小亡国奴。那是位于后来五月花大酒店处,一排下窝的土草房。我家与郭家合租一处二十多坪米的顺山房。进屋就是炕,炕也是向里去外屋的过道,外地是烧火做饭的地方。 当时我家姐弟四人,郭家两个女孩。两位母亲带着六个孩子睡在一个炕上。男人们都不在家,到处打工挣钱养家,生活极苦。小孩子能在火盆中烧个小土豆吃,就是最好的美食了。 于1944年我家搬到西关,东北大舞台南侧,也就是后来的红星影院处,居住到现在。 在我五岁的时候光复了,迎来的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拉锯战。临江好比是锯把,那锯在通化城区拉来拉去就像拉木头一样,好不痛苦。当时百姓吃不上饭,饱受战争之苦。父亲外出打工,只能挣回二斤豆饼,母亲用刀把豆饼片成片,放到锅里用白水一煮就是最好的吃食了。 经过一番争斗,终于解放了。在那艰苦的岁月中,军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生活逐步好起来。一直在本地担任县领导的高县长又回来啦。高县长从建国前就担任本地领导,解放后回来当了通化市领导到退休,对通化做出了贡献。 那时的县政府仍然在清时所建的县衙,位置就是现在的新开道。前是正房,中间正门。门两边是两个石狮子。大门内是大堂,后是二堂,再后是县长办公地。再后是内宅,再后是后院到西城根。 城墙在现检察院南楼头下,向东指向市幼儿园那条街路。清至满洲时,百姓是不能靠前儿的。县衙在正房两侧都有厢房,解放后成了人民政府的办公地。 县府西侧,后来的灯泡厂是监狱。东侧是党委机关,后来的卫校。靠东门里侧是邮局,为日式小楼,门口有一人高的绿色邮筒。对面是中昌小学。 出了东门,靠西正房有潘家照相馆连小朋友书局、干果店。向北拐有钟家粳米所。过道正街是东江春酒楼,解放后是文化馆及图书馆。东墙头向里是大春池,对街是二层青砖楼。楼东侧有木制外廊的济生会药店,老板姓宋。合营后宋氏长女参加工作,后在百货大楼上班。 顺胡同向里,中间有日本人在时建的澡堂。到胡同口就是汽车站。当时澡堂的小伙计姓陈,后来当了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现住七中山下。东门外可以说是商业区。 南关及城后以居民为主。要说热闹还是西关外,民国时就建有露天剧场,到满洲国时,汉奸宪兵队长卢俊丰在原露天剧场道对面向南一些盖了戏楼。对着戏台是楼上雅座,两侧是女宾席,中间大厅是靠背椅男宾席,一改过去八仙桌的局面。后来也有变化不细言表。 出西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的街道,直通向大剧院。道的两边说书馆、茶馆、小药铺,剃头的、卖吃食的等等,唱大鼓、说书声与叫卖声连成一片。 戏院门前两大水果床子,丛家、代家两户占首位。对面有四合大院便是西市场。东市场是原来灯光球场处。西市场里买的卖的很是热闹。练武术的刘国林在市场东南角卖膏药、教徒弟,常围着人看。还有蹬大缸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跌拨的。有时还来马戏团。 市场西面正街,道东第一户是五分所连着刘拐子小卖店。向南接着刘家床子,后来的老头商店。接着是张家馆子,王家馆子,姜家店拐向死胡同。胡同头家许家豆腐房,二家老中医诊所是当时已退休原卫生局王局长的姑爷开的。再向里才是传说中的几家妓院叫窑子街,就是现在教师新村的九号楼处。 过了胡同是杀猪肉铺,拐过就是南关正街。正街头家便是尹老师家铺面。回过头来再说戏院门前正街向西拐的大胡同基本都是住户。最大的回族马家大院,尹家炉及河西许家煎饼铺各有名气。 戏院南侧胡同顺街向南,头家是戏下处,演员吃住的地方。接着是刘家店、姜家床子、王家汽车店。过沟是史家菜地。戏楼北侧是林家煎饼铺,老头的孙子后来在公安局工作。 要想把通化老城讲全,并非三言两语能说的清。读了通化老乡蒋玉清的文章,勾起了我这些说词。蒋在东来我住西,虽然同市住了几十年可惜并不认识,希望老乡们也把你们记得的事说说,一起沟通沟通。
作者:通化市退休中学教师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