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白山木垛:沉入谷底的文化记忆
在今年腊月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长白山区风雪弥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民俗专家曹保明陪同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重访”组人员一同走进了长白山深山林海。摄制组此次前来是为了拍摄前年曹保明同通化县旅游局考察过的当年木帮们为抗日沉入谷底的那些木垛,并录制“抗战传奇”专题。 “抗战传奇”专题选择的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和记忆。吉林长白山区的木帮们当年在杨靖宇的发动下,曾将木垛沉入谷底,使日本侵略者劫掠长白山资源的企图破产。据悉,在选择这一事件之前,摄制组还选择了金陵(南京)学院的一个感人故事: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学院将急需转移的一批“设备”——近五百只狐狸、兔子等试验动物交给工友,意在由他们或卖掉或吃掉,只要人能平安撤到重庆就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校机关人员到达重庆才发现,五百只动物已经一只不少平安地运到了那里,而许多工友为了这些动物的平安却受伤或牺牲了。央视十套的“抗战传奇”记忆就是把这样一些生动的、甚至至今还不为人所知的记忆挖掘展示出来,留给后世。“沉入谷底的木垛”就是以其独特的长白山文化厚度而被央视选中的。 按照曹保明的一再建议,摄制组把拍摄工作安排在了东北最寒冷的寒冬腊月。当制片人孙越与曹保明联系此专题时,曹保明就一再叮嘱,拍摄“沉入谷底的木垛”只能在长白山的冬季进行,因为这是真正的历史情景。从前长白山木帮伐木都是在冬季,只有在风雪中才是伐木运木的黄金季节。而且长白山的雪在腊月是松散洁白的,一进正月,雪就渐渐发灰变色,冬季也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性格,就不是典型的长白山林海雪原了。曹保明的一番话使得央视的摄制组在腊月里毅然离开京城扑进了风雪弥漫的长白山。 曹保明感慨地告诉记者,在摄制组拍摄的日子里,长白山以独有的气温和风雪迎接着他们——进山时的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大家冻得已不会说话,表达已不靠语言全靠动作和手势。最让人焦急的是,木垛已烂去并被深深的大雪掩盖,而且知情的老人已一个一个逝去,包括曹保明前年进山时见到的一个当事老人也已去世,留给他们的就只有认真记录记忆发生地的景观,并力求从一处处微观的宏观的遗留中去记录日渐消逝的记忆。曹保明难过地表示,记忆的遗存是人类的珍贵遗产。人类的诸多珍贵记忆是靠传承人和遗址、遗迹包括记忆地景观一同来完成的。当传承人能口述历史时,一定要让传承人直接地很好地口述历史。当传承人已经或正在消失时,完成对记忆地遗址的观察和记录就变得十分重要——记忆遗址我们称之为“文化发生地”,是重要的文化遗存遗产。 曹保明带领摄制组冒着严寒踏进了老岭,深雪已掩埋了那些久远的木垛,木垛披雪的形状在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传奇。那时,日本侵略者意在开伐长白山老岭一带的山林,用上好的红松木修建老岭隧道,从而修建“通楫”(通化——集安)铁路。修成这条铁路便可以从这儿去往当时已成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的满浦,再由那里进入日本海去往日本本土九州和下关,以便把中国长白山的资源运出去,再把大批日军兵力运进来。在杨靖宇的发动下,这一带的木帮开始了顽强的抵抗运动,演绎出一场悲壮的传奇,他们把木垛推入谷底,彻底粉碎了日寇的妄想。 由于年代的久远,一切都几近消失,只剩下一些模糊的遗址遗迹,在岁月的风雪中,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在今天的老岭隧道山坡上,一座日军碉堡弹痕累累地立在那里,残窗、废架历历在目,碉堡的石缝间已长出一株株小树———那是久远的历史形态的记录。碉堡正前方有两棵大松树,也是弹痕累累,它们也是“谷底沉木”抗战传奇中的重要细节。不远处,便是故事记忆的中心载体——老岭隧道了。 老岭隧道长近三公里,穿越十几座高峰直达集安。关于它的修建故事记忆有几种不同版本。一种据说当年日本曾在全日本挑选建老岭隧道的工程师也未能如愿,最后在中国找到一名女工程师。当设计完铁路之后,每次试车都失败了,最后将女工程师杀死在隧道中才通车。还有一说是一名中国地下党人员被日军选中担当设计师,一名日本女子深深爱着他,他也以此来掩护自己的身份。试车那天,日本人让他坐在头车上,他知道有去无回,便给那个日本女子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我爱你,但更爱我的祖国。”然后毅然英勇就义。但人们一直误解他,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那位日本女子带着那封绝笔信来到老岭隧道祭奠她的心上人时,一切才真相大白。 传说终归是传说,老岭隧道的复杂工程和险峻走向确实让世人震惊。该隧道呈上下交叉形状,建筑工艺十分复杂,可想而知当年是如何地难以完成。今天,隧道口那苍凉的壁洞和远去的道轨在白雪的覆盖下向远处延伸而去,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久远的传奇。 曹保明心疼地看到,央视摄制组的王刚因长久地趟在深雪中工作,手和脸都冻坏了。夜里,摄制组成员睡在农家火炕上,与曹保明一起热烈地谈论着。数日的艰苦工作中,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他们深深地热爱起这里,同时也深感自身的责任。离开生活舒适的城市到荒凉寒冷的山林间体味寒冷和艰难,却正是此行的本意。因为要加快抢救那些濒于消亡的珍贵文化遗产的速度,不然,一旦这些载体也在变化和消亡,这对民族文化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几天下来,此行几个人的脸都冻烂了,但一个个珍贵的镜头却在完整忠实地记录着。工作完成后,摄制组与曹保明难舍难分地相拥而别并击掌相庆——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被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保存下来了!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