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6-1-14 来源:通化日报 作者:盛树青 |
前几天,我骑自行车回通化县西江镇老家,途经岔信子、民主、民和、民生、东江、复胜六个村,全程70多公里,远山如黛,水弯路转,一条平展的水泥路一直通往山外,不仅让我回想起50年前这条路的样子,心中感慨万千。 我选择了行走儿时记忆里的那条小路。穿过民主村时,我放慢了速度,远远望着当年读小学的方向,小学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整齐的民房。据说,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学习,有的把孩子送到乡里读书,有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村委会二楼的一间教室里,只有七八个孩子还在坚守。出村,下一个大坡,便来到“转角房子”,它因当年的房子形状而得名。解放初,那里是远近闻名的粉坊和油坊,经济一直很活跃,如今老房子一间都不见了,几位老人闲坐在路边大柳树下唠嗑,看得出他们生活得很惬意。我下车与他们攀谈起来,据老人介绍,现在农民种地有直补,看病有新农合医疗,想吃啥小商贩都会送到家门口,若是再上个社会保险,就啥后顾之忧都没有了。老人吐了一口烟,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出“转角房子”,我再一次选择走山底下那条土路,不想,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泥泞,很难行走,有的地方干脆断了路,我只能扛着车子前行。路遇几位老乡在田边修水渠,他们很奇怪我竟然走这条路,一位老乡好心地告诉我:“同志,你走错路了,应该返回去走公路,这条路平时只有放羊的人才走。”我谢过老乡,告诉他,我是特意走这条路的,上学时经常背着书包走这条路,我想重拾旧念。 记得小时候每年农历二三月间,乍暖还寒,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天气温上升到零度以上,冰雪开始融化,桃花水四溢,路面上含水量饱和,有的地段渗出地下水,积成一个个小水泡,有的地段像发面一样松软,道路凸起下陷,农村称之为“翻浆道”,走在上面,不久鞋底就会粘上厚厚一层烂泥,甩不掉、蹭不净,走路非常费劲。有时,双脚陷进烂泥里,如果拔脚过猛,胶鞋就会被粘掉。我那时裤腿上几乎天天粘着烂泥上下学,没有换洗衣服,往往是泥巴干了搓一搓第二天接着穿。条件好的人家买上雨靴,穿着舒适,清洗方便,女人的彩靴更是难得一见。所以,“翻浆道”期间,人们若要外出办事或走亲戚,一般都会起早出行,村里人叫“踩冻”,意思是踩着昨晚地表冻土层出行。直到五月份,天气暖和了,泥水蒸发,土路才硬实了。面对“翻浆道”,面对行路难,农民翘首期盼,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能走上硬实的水泥路。 1976年,我当兵离开家乡,一走就是三年,复员后又回到家乡做了乡邮员,再一次走在那条泥土路上。每天骑自行车走村串户,送邮件、送包裹,村村屯屯都走遍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复一日行走在那条小路上。后来,我调到外地工作,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梦里,多少次又回到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它印在心底,暖在心头…… 突然,几辆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打断了我的思绪。 如今,银灰色的水泥路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在乡间山野间不断延伸,将一个又一个村庄串起来。公路通畅了,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生活变化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明也提高了,丰富了。 不觉间,来到了民和村。村里的泥草房都不见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村外,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民房。沧海桑田,时光荏苒。民生村那棵大柳树比记忆中更加高大挺拔,远远望去,如一幕泻下的云烟。走进东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竖立的“同建生态家园,共享鸟语花香”宣传牌。路旁五颜六色的花草争奇斗艳,分外妖娆,恍若走进了世外桃源。出东江奔复胜村。左侧是悬崖峭壁,右侧是滚滚的江水,东江水电站大坝横跨浑江两岸,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电力。一路上,我且走且看,走走停停,边走边品,凡目之所及,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透出新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山水恋故里,寸草报春晖。此番故地重游,重回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禁不住心生感慨,轻轻赞叹:如今,党的政策好,农民活的有奔头,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锅灶头,不少人家的房子上都安装了太阳能,农民都是坐客车或者打车出行,下田也基本上骑摩托车穿梭于田间地头,黄色校车穿行在沟沟叉叉,成为山乡里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只要不下田地,鞋子始终不沾泥土。是的,家乡变了,她变得越来越祥和、越来越淳朴、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富有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