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通榆县在产业扶贫促增收的同时,着力补齐“精神短板”,千方百计提升困难群众的精气神,动员和帮助贫困人口转换思想、辛勤劳动,实现稳定脱贫。 在乌兰花镇乌兰花村永安屯张德新农家书屋里,前来读书的农民络绎不绝,小小的“农家书屋”俨然成了农民的“文化粮仓”。可在几个月前,这里竟是乌兰花村红极一时的麻将馆。 “以前我们成天在这打麻将,这都是麻将桌。一进屋乌烟瘴气,人多,好几张桌子都摆满了。”“我以前也天天在这,反正天天就是琢磨打麻将。”“会玩的都玩,收完秋闲的没事了,基本上都打麻将,没有几个不玩的。”村民们回忆道。 经营红火的麻将馆究竟为啥关门变书屋了呢? “以前开麻将馆的时候,那么点的孩子看到麻将就要玩,对孩子们身心成长都不好,我觉得开麻将馆不是正道,就关了麻将馆。”曾经的麻将馆老板、村民张德新告诉记者。 张德新坚决地关掉了麻将馆,加之自己在种养殖方面的经验多受益于读书,就有了开书屋的打算。于是张德新一点点把书屋开了起来,在村里的帮助下,新增加了很多农村种养殖类、科技类、法律知识、务工常识、家政保健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用书籍,向村民免费开放。 “在我开书屋以后,有不少乡亲戒掉了赌瘾,没事的时候也不说东家走西家串了,都在我这拿几本书回家看。现如今乡亲们都寻思学点技术种点啥养点啥,不少人开始下乡收羊、在家养鸡养鸽子、种大棚啥的,都想把日子过好。” “现在打麻将的少了,没看见谁玩了,基本上都上这看看书。有的拿回家自己看,有的在这看书还互相交流,探讨来年咋挣钱。去年春天有人叨咕想种点香瓜,问我种不种。我一开始没打算种,后来在网上搜索、在书屋看书啥的,发现利润可观,索性试试,结果1亩地挣了1万多!”有了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儿”,村民李宏权又从书中挖出了“千钟粟”,这不,在书屋里学到的香瓜种植技术,就起了大作用,老实巴交的李宏权乐得是合不拢嘴。 “扶贫不光帮老百姓住房饮水等物质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给他们带来力量,扶贫要扶德、扶志,激发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乌兰花镇乌兰花村第一书记王学范说。 扶贫先“扶志”,“富口袋”不如“富脑袋”。通榆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聚焦精神扶贫,全方位推进,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精神贫困,帮助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