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通榆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通榆
  地方资讯
公厕:鹤乡小城一道靓丽风景线
乡村“蝶”变,幸福相约
通榆县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 致
书声琅琅尽欢颜
通榆县图书馆与少数民族学校携手共
开通镇中心卫生院免费体检进社区活
幸福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向海乡加紧部署抗旱工作
 
  节约行动
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开展“厉行
通榆县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
市环保督察第四督察组进驻通榆县开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有自己的“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节约网与“厕所革命”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智慧通榆    
“风光经济”无限好
时间:2019-1-22    
  车子驶入通榆县内,路两旁低矮的树丛飞速闪过,远处,巨大的风车绵延至天际,一排排白色的风机迎风转动,形成了一片“白色森林”。
  
  在通榆,清洁能源产业位于通榆县四大支柱产业之首,从改革开放至今,通榆不懈探索,让风变宝,用光生“金”,开启了“风光经济”产业之路。
  
  通榆,常年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缺水,成了制约通榆农业发展的“紧箍咒”。
  
  “没有煤、没有油,找块儿石头都发愁。”资源匮乏,让通榆一直缺少大的工业项目,工业基础薄弱。
  
  然而,通榆地处大小兴安岭交会处及长白山气流通道上,特殊的地理区位为通榆带来了一大清洁能源——风。地面以上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4.8米/秒,4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6.8米/秒,65米高度年平均风速7.38米/秒,年有效风速时长达7686小时。
  
  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使通榆成为我省风能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风,刮来了产业,刮来了财富,刮来了发展的希望。
  
  1999年,经省里规划批准,历时两年,我省首个风电场在通榆建成。“虽然是实验风电场,而且只有3.06千瓦,但对于通榆意义重大。”在通榆县能源局局长叶立兵的话语中,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心情。
  
  正是这个小小的风电场,让通榆走出了一条依靠绿色能源谋求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风力发电产业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是电力输送,把电输送出去才能让风力发电实现价值。”通榆县副县长谢复强说。
  
  为解决电力输送通道问题,由9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全国首个专门用于风电输出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在通榆落地建成,成功破解了“发了电没人要”的风电发展难题。
  
  叶立兵是这一工程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工程在2009年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不仅攻克了技术难题,还排除了内蒙古地区和双辽、梨树段的施工障碍,终于在2015年成功实现并网运行。”
  
  乘着政策的暖风,通榆的风电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榆昌盛500千伏开关站项目、通榆华能新华风电场项目、通榆220千伏升压站项目、中能电力杆塔和徽商电缆等风电项目以及风电装备制造、风电综合服务公司先后在通榆落户,一条以风电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日渐成熟,让这个曾经饱受风害的小城又因风兴旺起来。
  
  通榆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阴雨天较少,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长超过29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较好的光照条件,通榆“追光逐日”,相继引进香港保利协鑫、中节能等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4.5万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8万千瓦光伏扶贫等项目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在全县90个贫困村的脱贫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通榆以绿色能源产业的理念建设起一座生态经济城市。
  
  在通榆县边昭村铁西村的易地搬迁新区,全部采用电供暖进行集中供热,减少了煤尘、炉渣的大量排放,环境效益明显。“现在,风在我们这里是宝贝!”家住新区的村民赵英龙道出了通榆人的心声。
  
  昔日荒凉单调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一座生机盎然的能源城,一个个白色风机,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通榆84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距离通榆县城6公里处,即将建设的新能源产业示范园业已规划选址完成,力争建成一个风气互补、风火互补、风光互补、区内直供、余电上网的产业新格局。
  
  “风光经济”,还将继续书写这座西部小城的发展故事。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白城节约网   洮南节约网   大安节约网   镇莱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