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木版年画又称“闯关东年画”,始于清朝晚期,早期以传统年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榆闯关东年画的表现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都以反映时代气息、新人新貌、英雄人物、建设成就、科学知识、历史人物为主,作品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991年,通榆县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
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始于汉、唐时期,普及于宋代,明清以后盛行于民间。通榆木版年画又称“闯关东年画”,始于清朝晚期,由于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关内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当时已开始放荒的科尔沁草原,二百年间,大约有3500万人来到东北。为了加强对这一新开发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在今天的通榆县先后设置了开通县、瞻榆县,后合并为通榆县。随着关内移民的迁入,一些原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艺人也随之迁入,并带来了所从事的技艺和家庭承传,其中木版年画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通榆的。以后经过一百多年,四、五代人的承传,这里的木版年画在以李祥为代表的李氏年画作坊的带动下,并不断吸收全国各地年画技艺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闯关东年画”派。建国后,经通榆县内刘长恩、安学贵、刘庆涛、姜贵恒、刘佩珩、朱家安、于家祥、马丛瑞、王育富、高静、李向荣等50多位年画作者的努力,全国10家出版社出版发行300余幅上百亿张年画作品,仅《剪窗花》一幅就发行5亿多张,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991年,通榆县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年画技艺,通榆县成立民间美术研究会,并于2006年开始将通榆“闯关东年画”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
通榆闯关东年画早期以传统年画为主,并以喜庆吉祥驱邪打鬼等民间题材为主,主要有:
财神类:“财神”、“福寿双全”、“四季平安”、“五路进财”、“童子磨宝”、“财神还家”、“聚宝盆”等。
胖娃娃类:“五子登科”、“观音送子”、“喜庆有余”、“连生贵子”等。
民间类:“门神”、“灶神”、“水浒人物”、“三打祝家庄”、“蟠桃会”、“水漫金山”等。
新中国成立后,通榆闯关东年画的表现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都以反映时代气息、新人新貌、英雄人物、建设成就、科学知识、历史人物为主。如:
反映勤劳新人新貌内容的有:刘长恩绘于1960年的《打猪草》、《咱队的好猎手》、《再请战》、《踏遍青山》、《再攀高峰》;安学贵的《家访》、《礼物》、《朵朵红花寄深情》、《条条新渠灌良田》;刘庆涛的《田头阵地》、《春风得意》、《祖国的山河》;姜贵恒的《剪窗花》、《一花引来万花开》;谷学忠的《愉快的暑假》;刘佩珩的《同心协力》、《喜迎春》;王育富的《鸟语花香笛声翠》;高静的《抓子》。
反映历史人物的《李自成》、《英雄的足迹》、《花木兰》、《彭总在朝鲜》等。
反映吉祥幸福生活的《长白珍奇》、《勤劳致富》、《看谁游得快》、《金龙狂舞》、《新春乐》、《兴旺金曲》、《二月二》、《犟驴》等等。
早期采用木板印制,也采用套红、套蓝、扑灰等中原手法,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胶版等。但手法传承上仍是中原与东北年画的独特融合。
主要特征:
1、广泛的群众性特征。通榆闯关东年画产生承传于生产水平较低的农耕时期。受人们的经济状况所限,年画又具有价格低,装裱性强,对于春节期间广大民众无论是布置装点房屋,还是图吉利喜庆,都是首选画种。因此,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
2、题材的多样性。通榆闯关东年画取材于民间。内容吉祥喜庆,驱邪纳福,追求进步,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尚等等,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3、印刷成本低,工艺较简单。 (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