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通榆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通榆
  地方资讯
公厕:鹤乡小城一道靓丽风景线
乡村“蝶”变,幸福相约
通榆县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 致
书声琅琅尽欢颜
通榆县图书馆与少数民族学校携手共
开通镇中心卫生院免费体检进社区活
幸福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向海乡加紧部署抗旱工作
 
  节约行动
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开展“厉行
通榆县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
市环保督察第四督察组进驻通榆县开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有自己的“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节约网与“厕所革命”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通榆好人    
通榆83岁老人樊桂英:三迁勉学 一生向善
时间:2015-12-26  来源:人民日报  

  “我想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做好事儿,做个有用的好人。”吉林省通榆县开通镇83岁的老人樊桂英用自己一辈子的言行教导儿女,树立家风。
  
  如今,樊桂英带领着近40口人的大家庭长期资助6名孤儿,累计向社会捐献资金60余万元。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出了20多名大学生,有着“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的美誉。
  
  “孩子有书读,再苦也甜”
  
  为了让孩子专心上学,樊桂英和丈夫曾经做出让村里人“惊讶”的举动:举家搬出最初住的小山村,辗转到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在那个村时,大女儿11岁才上学,小学毕业赶上村里缺个识字的会计,村里人也希望让孩子在村里干下去。“孩子才读完小学,初中还没上,能识几个字?”樊桂英两口子不干,想让女儿继续念书。
  
  为啥?樊桂英两口子受够了不识字的“憋屈”。
  
  生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樊桂英8岁时就走进大山去放羊,直到18岁出嫁。樊桂英和丈夫出过几次门。“两个人不识字,啥也不懂,到外面感觉像个傻子似的,就靠打听。”樊桂英说。樊桂英两口子下定决心一定要孩子念书识字。起初搬迁到向海乡新兴村,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孩子只能读完初中。听人说县城里的学校好,樊桂英又把家搬到通榆县城的郊区。1962年起,他们三次举家搬迁。
  
  由于是外来户没有地种,为了供孩子上学,樊桂英夏天卖西瓜,春秋打工,冬季卖鞭炮。老伴身体多病,她一人挑起全家重担,当起了“和大泥、脱土坯、垒土墙、打草捆”的泥瓦匠。
  
  因长期操劳,樊桂英脚底长了很长的骨刺,走起路来如刀剜般疼。为了给孩子们交学费,她一瘸一拐地坚持,硬是将脚底的骨刺踩了下去。“孩子有书读,再苦也是甜啊。”樊桂英自己偷偷哭过,嘴上却从没抱怨。
  
  樊桂英用心血抚育了7个子女,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整整三代人。如今,这个位于吉林省西部偏远县城的大家庭,出了20多名大学生,有的当了检察官,有的做了教师,还有的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着青春。
  
  “挨着勤的,没懒的”
  
  操持一个家不容易,樊桂英的吃苦精神,也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不但个个努力学习,课余和假期还上山挖草药、打草捆、捡牛粪、搂柴火,自己赚钱交学费。7个孩子的手都长过厚厚的老茧。
  
  1992—1997年,樊桂英的老伴身患重病住院。全家开始了长达5年的陪护工作,非常默契地形成了一套护理方案,不攀不靠、谁有时间谁就急忙往医院赶。为老人翻身、按摩身体、端屎端尿……孩子们把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直至老人安详去世。
  
  “大字都不识,咱没文化,也说不好啥。”虽然樊桂英这么说,但在孩子们看来,母亲的话是最直白真实的道理。
  
  别人对自己的好,樊桂英一辈子都记在心上。尽管已经83岁,她还是年年都回向海乡的村里看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邻居。樊桂英没有社保,她把儿女们孝敬她的钱都攒起来,给她买的新衣服也舍不得穿,都用来资助新老邻居们。
  
  “挨着勤的,没懒的。”樊桂英用最质朴踏实的言行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在这个大家庭,助人为乐的事不胜枚举:大女儿在路边救过突犯心脏病的人,小女儿一直在农村资助多名孤儿,大儿子常常自掏腰包帮助低保户、贫困户,小儿子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为其支付7万余元费用……
  
  “多做好事,做个好人”
  
  今年3月份,吉林好人2014年度人物发布,樊桂英被评为吉林好人。颁奖前,她无意中听到大伙谈论一个需要救助的孩子,打听清楚情况当场就捐了500元。
  
  “走到哪都是一股热心肠。”已经成家立业的焦雯倩这样形容姥姥。在外孙女的印象里,“姥姥自己啥都舍不得,好吃、好穿的都给别人,‘给人是福,欠人是罪’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1997年老伴去世后,樊桂英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一片天。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樊桂英平时不牵扯大伙的小日子,只有一个要求——亲情不能疏远。四世同堂的36口人,每周一小聚,每月一大聚。
  
  聚到樊桂英老人的“一片天”下面,大伙谈的不光是柴米油盐的闲话,还要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掰扯掰扯。这事做得对不对,樊桂英有自己的主张,更要听听孩子们怎么看。“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帮别人也就帮了自己”“多做好事,做个好人”……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樊桂英总会把自己念叨了一辈子、照着做了一辈子的话,嘱托给他们。樊桂英的家风、家训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传递给下一代。
  
  在焦雯倩眼里,姥姥樊桂英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以朴素道德和她一辈子安身立命的认知,在儿女子孙中培育和传承勉学向善的淳美家风。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白城节约网   洮南节约网   大安节约网   镇莱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