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通榆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通榆
  地方资讯
公厕:鹤乡小城一道靓丽风景线
乡村“蝶”变,幸福相约
通榆县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 致
书声琅琅尽欢颜
通榆县图书馆与少数民族学校携手共
开通镇中心卫生院免费体检进社区活
幸福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向海乡加紧部署抗旱工作
 
  节约行动
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开展“厉行
通榆县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
市环保督察第四督察组进驻通榆县开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有自己的“减少浪费日”
节约网,坚持节约再出征
节约网与“厕所革命”
2018长春资源节约论坛成功召开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包拉温都自然保护区
时间:2016-2-3  来源:市林业局  

  包拉温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2002年12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正科级独立机构。
  
  1、位置:包拉温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草原)的东缘,吉林省的西部,通榆县的西南部,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22°15′35〃—122°41′21〃,北纬44°13′50〃—44°31′30〃之间,西部与内蒙古科右中旗相邻,南部与内蒙古的科左中旗相接,距通榆县城90公里,全区南北长23公里,东西34公里,保护区总面积62190公顷。
  
  2、自然概况:包拉温都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草原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多为固定沙丘。耕地、沙丘、草原、碱地相间分布,垄状沙丘与垄间草原、碱地交错相间排列,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表现为沙丘榆林、山杏林、草甸、芦苇、沼泽、湖泊水域的自然景观。
  
  该区属北温带人陆性气候,处于吉林省半干旱、半湿润草原气候地带。主要特点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太阳辐射度高,日照丰富,雨热同步,有效降雨较多,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息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该区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402.7㎜,平均风速4.6米/秒。
  
  风沙土是该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其次是淡黑钙土、盐碱土、草甸土、沼泽土,土层厚度在0.5—1m之间,PH值在7.5—8.5之间。
  
  该区水资源总量为502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663万立方米,地下水为4360万立方米,区内的文牛格尺河为季节性河流,呈西北—东南贯穿全境。
  
  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有农田4705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6522公顷,芦苇面积25017公顷,草原面积16840公顷,水面积500公顷,其它用地1394公顷。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分类标准,该区主要湿地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三大类,天然湿地面积为30917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44.71%。特征明显,该区湿地以芦苇沼泽为主总面积为25017公顷,占全区湿地部面积80.91%,占吉林省的第二位。其独特的生态结构及它所支持的物种及物种组合,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包拉温都保护区属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但该区内以芦苇、沼泽为主,有野生植物81科,393种,其中药用植物40多种,尤其是以蒙古山杏林为主的沙丘天然林,林相整齐,错落有致,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唯一集中成片生成较好的天然林群落。芦苇群落以芦苇和东方香薄为主。
  
  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66种。其中鱼类22种,两栖爬行类12种,鸟类199种,兽类33种。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已记录到的鸟类有16目42科132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2006年春季一次发现白鹤种群316只,2005年伙季发现东方白鹳种群230只,大鸨28只,丹顶鹤37只。其次保护区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小天鹅、白枕鹤、灰鹤等。其它雁、鸭类也有几万只的发现。
  
  包拉湿都保护区下辖4个乡镇场11个村,区内除包拉温都林场外,还有3个芦苇经营点,以及66个放牧窝棚,区内总户数1480户,总人口543人,蒙汉各占50%,农民收入2000元。
  
  保护区通榆至包拉温都公路常年通车,通讯较发达。

  
  

包拉温都杏花林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白城节约网   洮南节约网   大安节约网   镇莱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