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海寺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周围方圆百里僧俗人众,络绎不绝,纷纷到香海寺进香朝拜,其香火鼎盛一时。文革期间香海寺被毁。1994年后恢复重建,占地7公顷。其规模巨大,建筑宏伟。寺内大雄宝殿,千佛殿、卧佛殿远近闻名。 闻名遐迩的向海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境内,清顺治六年建成,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这是蒙古族牧民聚居之地。自清乾隆皇帝赐名“福兴寺”之后,进香求乞者络绎不绝。1928年,六世班禅曾来寺庙传经说法,汇集喇嘛一千余人,使寺庙声名远播。因其日日“香烟缭绕,弥漫如海”。故而得名“香海寺”300百多年来,历经风雨,成为吉林省历史上重要的庙宇建筑。向海寺,曾五易其名。向海寺初见时名“青海庙”,后经乾隆赐福“福兴寺”1928年,因香火旺而改名“香海庙”,文革中,庙被毁,1994年,恢复重建时,时任中国佛协主席的赵朴初亲自题写寺名“向海寺”。 1990年春,通榆县委、县政府按照《吉林省宗教事务条例》的要求,向省和白城市宗教局、省佛教协会汇报,经过认真考察,由省佛教协会介绍香海寺聘请释正林来香海寺做住持。释正林来香海寺之后,广结善缘,化钱筹物,政府按照有关政策积极给予支持,大雄宝殿于公元2000年7月22日落成。香海寺原来是一座喇嘛庙,因为当地众多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这次重建,为了增强民族团结,满足汉、蒙民族信教群众的要求,香海寺在建筑风格兼顾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