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延边特色饮食中,最普通也是最让人放不下的当属酱汤了。朝鲜族酱汤非常有讲究,其中决定汤味道鲜不鲜美的关键就在于大酱。“现在吃的酱总觉得差着点儿味道,已经很少能吃到正宗的朝鲜族传统风味土大酱了。”带着很多爱酱人士的共同感慨,近日记者采访了一家传统朝鲜族大酱作坊——和龙市兴农黄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酱加工厂,欣喜地看到朝鲜族传统手工土大酱工艺的传承。 和龙市兴农黄豆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八家子镇中南村。12月4日,记者刚走到村边,便有一股浓郁的酱香味扑面而来。循着酱香,走进和龙市兴农黄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清玉家的院门,看到300多个大酱缸齐齐整整地排列在一个大院子里,这是合作社酱厂用来陈酱和卖大酱的场所。 张清玉告诉记者,她从小喜欢吃大酱,即使偶尔在外面吃饭,也不忘点上一份酱汤。可她总觉得在外面吃的酱不如奶奶做的土酱好吃,便萌生了学习制作朝鲜族土大酱的念头。从烀豆、晾晒到发酵、清洗、泡盐水,每个环节用什么样的材料、用多少、每个过程要多长时间、什么温度、有哪些注意事项,奶奶都一一进行指导。经过一年的学习,张清玉熟练掌握了朝鲜族土大酱制作的全部工艺。2010年,张清玉开始着手筹备自己的大酱作坊。2012年,她生产的大酱开始上市。为尽快打开市场,她开车拉着大酱四处跑市场。张清玉告诉记者,最开始人家不认,销不出去,她就把酱打包免费送。熟人、亲戚、同事、市场,一下子送出去2000多公斤。逐渐的,她的大酱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回头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最初,他们用塑料包装盒包装大酱,有顾客反映,大酱和包装盒接触的地方味道会变苦。后来,尝试着用小瓦罐进行包装,没想到客户反响非常好,一下子就订出去了几百罐。 随着自制的朝鲜族大酱在市场的畅销,张清玉越来越觉得个人力量的不足。要传承朝鲜族大酱的传统工艺,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于是,张清玉又联合村民成立了和龙市兴农黄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人手多了,产量也上去了。现在,酱厂每天烀豆150公斤,年加工大豆15吨。“我们的朝鲜族大酱不仅占领了州内市场,还远销北京、上海和广州。光酱块,一年就能卖到5吨。” 记者采访时,恰巧延吉的袁先生开车前来买酱。袁先生告诉记者,他偶然听说这里有老风味儿的朝鲜族大酱,就专程开车过来了,本打算来买10公斤自己够吃一年的,可是看到大酱这么好,又多买了20公斤,回去送亲戚朋友。张清玉说,象袁先生这样专程开车来买酱的人每天都有。看着自己的大酱这么畅销,张清玉充满自信:“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把朝鲜族传统土大酱工艺发扬光大,以后我们的酱厂也会不断扩大规模,不仅生产大酱和酱油,还要开发酱香酒,酱香饮料等更多的酱产品。”(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