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图们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图们

  地方资讯
图们市卫生健康局为全市重点优抚对
图们市新华街道开展“敬老孝老”系
图们市各小学开展少先队新队员入队
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首届“辣白菜”
图们市月宫街道开展纪念9.18缅
图们市举办庆祝建市55周年职工烹
图们市卫生健康局开展“世界母乳喂
图们市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暨就
 
  节约行动
图们市妇联厉行勤俭节约,拒绝餐饮
图们市向上街道开展 “如何使用公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图们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图们江文化
时间:2016-1-7  来源:图们政府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广义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给了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但从狭义上讲,文化则是各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艺术成果以及精神风貌等方方面面的碰撞与融合、积淀与升华。
  
  图们江,在朝鲜也叫豆满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千百年来,这条江水不仅凝结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抚育了两岸大地辛勤劳作的人们,造就了东北亚地区一方的历史文明。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麓,其冲积所形成的区域自古是人们理想的聚居区,也是中国东北地区五大流域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碰撞融合、积淀升华,创造了图们江流域所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图们江文化。
  
  广义上,图们江文化是指图们江两岸的人们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研究的是狭义上的图们江文化,特指图们江北岸的文化。
  
  一、图们江文化的内涵
  
  “图们”为女真语,意为“万”,如果将图们江直译的话,那就具有“万水”的含义,在转译时则被意转为“众水合聚”之义。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在不同的史料中有着不同的名字。如:《辽史》写成“驼门水”,《金史》称为“统门水”、“统万水”、“徒门水”,《大明一统志》称“徒门河”,惟有清代魏源在《圣武记》里称它是图们江,并一直延续至今。“图们江”,满语称为“图们色禽”,朝鲜史料写作“豆满江”、“豆瞒江”等。可见,图们江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语音的标音中使用了不同的汉字,但几乎均可以作为同音异写的现象去理解。所以说,无论称呼它图们江也好、土门江也好、豆满江也罢,都是指的同一条河流。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这条界河发源于长白山东麓,其冲积所形成的区域,是中国东北地区五大流域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碰撞融合、积淀升华,创造了图们江流域所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图们江文化。
  
  1、图们江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看,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整个流域都在长白山脉之中。《水道提纲》云:“大地合之水土为体,居天正中,亦若人身,然山其筋骨,而水其脉络也。”这就是说山是大地的筋骨,水是大地血脉,图们江流域大地总面积不过4270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就占了80%。因此,图们江文化自然离不开长白山文化。从人类及动物遗址上看,长白山美丽富饶,森林丛密、河溪密布,早就是人类早期生存的极佳处所,从长白山周围已发现多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证明了人类的存在。安图人牙齿化石的发现,证明距现在二万六千年前;晚期智人安图人就生活在森林草原,从事采集狩猎,生息繁衍;龙井金谷早期遗址、龙井的琵岩山遗址、三合遗址、大苏早期遗址,图们下白龙遗址、月晴岐新六队遗址的发现及图们江沿岸各地发现的披毛犀颌骨化石、猛犸象臼齿化石,东北野牛化石等都是人类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了这个动物群在旧石器晚期与人类共生的动物。这些都与长白山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狩猎文化等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所以说,图们江文化不仅源于长白山,而且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图们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文化。千百年来,在图们江流域生活的人群中,土著人有之、被贬者有之、逃难者有之、探险者有之、掠夺者有之、守卫者有之,这些人发肤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按国籍分:有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俄罗斯人;按民族分:有女真族、鲜卑族、契丹族、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就是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把各自家乡的本土文化带到这里碰撞—磨合—交融,无论是强加的,还是自然的,都经过各族群间长期的激烈碰撞和融合,并最终以一种新的方式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可以得到另一个民族的认同,并且恰恰是可以弥补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足,那么无论任何势力,怎样抵制,这种文化总会在另一民族不经意间体现和融合,并且敦促另一民族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清朝时期,清廷为了坚持祖宗形象,强迫汉族男人也扎辫子,但因为这种文化没有得到汉人的认可,虽然也风光了三百年,但在清朝还没有完全灭亡之时,就连清朝皇帝自已也剪掉了辫子;顺治十年(1653年),哄传“满汉联姻”,即“满洲之女发配汉族男子,汉族女子要配满洲男子”。结果引起当时人民的反对,一些汉族人家不论贫富,将就儿女成亲,“遍地皆然”。当时有人感慨:“真亘古未闻事也先河”,事情已经过去三百年,事实证明,满汉习惯大致相同,两民族通婚并不可怕。今天的图们江流域,满族和汉族通婚,已经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离我们最近的,中国近代图们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满族文化,可是时间仅仅一百多年,曾经占有图们江流域的主流文化满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满文、满语显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满族文化已经融入到汉文化当中,甚至也融入朝鲜族文化当中。既然图们江流域的人民,沿袭了多民族的文化,我们也就可以说,图们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多元文化。
  
  3、图们江文化是以中国朝鲜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主要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区域内产生的文化。在图们江流域,每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主体文化,唐朝时期的渤海文化,辽金时期的契丹文化,清朝政府推行的满清文化,这些文化,都曾经一度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主体。在我国16世纪末期,图们江地区主要是由女真族居住,其文化自然以女真文化为主体。但因努尔哈赤在统一东北女真各族的战争过程中,把图们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女真人强行迁移到辽宁东部和吉林省西部地区,因而到了清初,在图们江北岸地区除了珲春而外很少有人居住,此时居住在图们江南岸的朝鲜边民之中,大部分人是专门依靠挖取人参维持生活的参户。他们每年要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人参,由于负担过重,生活十分穷苦,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时常冒禁潜越到图们江北一带偷挖人参,或偷打野兽。1697年至1699年李朝肃宗时期,朝鲜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和瘟疫,出现了带着家眷和牛马潜越到图们江北岸谋生现象;到了19世纪中叶,在图们江北岸的珲春一带,不仅有了定居的朝鲜流民,而且出现了朝鲜族村落。据宋教仁所著的《间岛问题》记载,“至清咸丰时(1851—1861),清廷割弃吉林省东南部与俄罗斯,俄人招来韩民外垦荒地,闵氏移民渡江移民者多,渐流入于中国珲春山谷间,浸及海兰河西岸,到处垦地构居,遂成村落,清官吏未之闻知。”1884年,珲春副都统奉谕兼任帮办,其职责维专办边防,而朝鲜居民越垦事宜随时管理。从此,清政府正式管理居住在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流民,尤其是清朝开禁后,大批朝鲜移民越江来到中国,并聚居图们江北岸,经过百余年的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图们江北岸流域的主要居民,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成立,则更加确立了图们江北岸流域中国朝鲜族聚居地的地位,朝鲜族文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图们江北岸的主体文化。图们江文化是以朝鲜民族文化为主体,虽然与朝鲜文化同宗,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磨合、交融,它继承和发扬了朝鲜文化的优秀品质,但也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1883年清政府把图们江以北长约七百里,宽约四五十里之地划为朝鲜流民的专垦区由于有了这一专垦区,才使得上大批朝鲜流民获得安身立业之地,从而为今后图们江朝鲜族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1697年朝鲜边民第一次越境垦荒后,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图们江是中朝两岸天然分界线,三百年来,两岸人民接触的环境,所受教育有了差别,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边朝鲜族已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也就是说,不能把图们江北岸同图们江南岸的朝鲜文化甚至是韩国文化混为一谈。
  
  4、图们江文化是以水文化为象征奔涌向前的文化。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有了水才有生命,有了水才有灵性。《淮南子·原道训》说:水“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就是说万物得不到它就不能生存,百事离开了它就不能成功,它包容执着、洁白无瑕、开拓进取、奔涌向前。为此,我们可以想象图们江是长白山最钟爱的儿子,源于天池直奔大海,流域面积五百多公里,并给这片流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正因为它被钟爱,在清朝入关前,把它和天池一起尊为清朝圣地,二百多年除皇亲国戚以外不许其他任何人进出,从此图们江流域文明重新进入蛮荒,也更添加了一层神秘面纱,然而清朝政权没有想到,水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坚强刚毅、奔涌向前的,谁也没有办法阻挡水赐予整个人类的恩德。千百年来,图们江流域的人民也是逐水而居,尤其是尽管清政府严禁朝鲜人民越境私垦,但是朝鲜北部穷苦农民犯禁潜入从未停顿,清政府毁田平舍驱除出境,但朝鲜族农民跨过图们江,采取“朝耕暮归”,“春耕秋归”,“令紧暂退”,“令驰又回”的办法坚持耕种。接踵而来,日本的强行介入及中朝图们江条约的签订,使清朝政府的封禁政策,终于成了一纸空文。敦图、图宁铁路的修通,使这一地区立刻从沉寂走向喧闹,一个由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山东河北的汉族、以及朝鲜、日本、俄罗斯汇成的人群,纷纷来到图们江畔,开始在长白林海采集木材野果,开始在图们江流域耕耘播种,至此经过多年的烽火烟尘,涅槃重生,图们江流域已经成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证明了多民族繁衍生息时有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洁白无瑕的纯洁精神,不屈不挠的执着精神,取长补短的开放精神,勇于进行的开拓精神。也正因为有这些精神,这一流域将成为我国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典范,也将成为中国民俗文化极其丰富的宝库和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屏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们江文化,它源自长白山,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文化,是执着开放、奔涌向前的文化;是以中国朝鲜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有着旧石器时期和沃沮、渤海国时期的积淀,又经历近现代战火的洗礼,特别是清末围场开禁后,满、汉、朝等多民族在图们江北岸经过一百多年的融合发展、繁衍生息、共同孕育而成。其不仅保留了长白山文化刚毅、坚强等山文化特征,又整合了关东汉文化、当地满文化、朝鲜半岛文化以及俄罗斯、日本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包容、纯洁、执着、开放、开拓等特征。
  
  二、图们江文化的主要内容
  
  图们江流域因多民族碰撞融合、共同开发、繁衍生息,经过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存发展,最终形成了以中国朝鲜族为主,多元多样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具体来说,“图们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语言文化。图们江地区的交际工具主要以汉语和朝鲜语为主。由于又是中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区,朝鲜族语言受重视程度显而易见。19世纪末,在图们江地区已经出现用朝鲜族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活动的私塾;二十世纪初,多处有以教会名义办起的私立学校;在日伪统治时期,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影响,图们江地区朝鲜族曾一度失去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能公开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半公开或私下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却一直未中断过;1945年解放和1948年朝鲜族的少数民族地位的确立,为图们江地区朝鲜族语言文字的普及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图们江地区,以朝鲜族语言文字进行的朝鲜族教育,1952年基本上普及了小学,1957年基本上普及了初中。现在图们江地区范围内朝鲜族中,本民族语言文字普及率为90%以上,为推动对发展中国朝鲜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国际交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移民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移民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类总是在或被迫或主动地辗转变化着自己的居住地。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朝鲜居民的移民过程,特别是“9·18”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强制移民政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朝鲜移民,被迫过江迁入,于当地的汉文化、满族文化、日俄文化,相互冲击、互相融合、兼收并蓄而形成的一种完全不同于移居地原来文化的新文化。她是一种创新文化,这种文化是积极的和进步的,它兼有各民族文化的优点,淘汰了各自的弱点,就像海洋一样吸纳着大小河流,又把它们汇成一个整体,但海水已不是任何一条河里的水。移民文化并不是迁出地文化的复制或转移,具有较少包袱、较少框框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开放性,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比较乐于进行新的探索和试验,这也正是图们江地区人们在文化上独具的魅力。
  
  3、农耕文化。从19世纪中期开始,图们江流域的朝鲜族就成为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力量,形成了“稻作民族”的文化特点。一百年来,图们江区域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与民族的活力。“农耕之时,乐舞其中”,延边朝鲜族的“农乐节”、“黄牛节”、“梨花节”、“顶水舞”等,都属于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图们江流域的生产民俗和生活风情,传递着古朴的农耕文化信息,村落的生活结构和文化结构,也与农耕文化紧紧相连,形成了图们江流域的特色文化底蕴。在这些村落里,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了突出本民族心理的农耕文化。所以农耕文化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基础,决定着朝鲜族民族特性和传统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龙井市被誉为中国苹果梨之乡、松茸之乡。图们市积极推进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打出了凉水高丽有机大米、海兰江牌绿色水稻、“河西春”有机蔬菜等品牌,为图们的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码头文化。图们江地处三角洲,衔接三个大国,辐射六个国家。图们江下游的珲春,很早就开始了的中国、朝鲜、俄国互市贸易。张谷峰战役后,珲春出海口被强行封闭。天图铁路的通车,龙井逐渐替代珲春成为图们江北岸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间岛条约签订,日本强迫清政府在图们江流域开辟四个商埠,并且在图们江沿岸设立渡口,允许中朝两国江上船只自由往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修建敦图铁路、图佳铁路,图们从一个普通的小镇,成为延边的交通枢纽,客观带来了物流、人流、信息流,铁路、林业、矿业工人倍增,人口达到5万多人,成为改变社会的中坚力量。建国后,国家先后设立了图们海关、图们检验检疫机构,图们口岸成为国家一类国际客货运输口岸,是吉林省唯一有铁路、公路与朝鲜相连的城市。现在,图们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借港出海,成为延龙图一体化的门户、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前沿,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红色文化。图们江北岸地区的红色历史是一部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抗争、坚毅不屈的革命史。它是朝鲜民族独立运动的源头,是抗日战争的东满根据地,是解放战争的可靠后方,是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延边有16000多各民族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创建了不朽的功勋。1986年8月,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参观时,抚今追昔,感慨良多,遂题诗一首:“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红心振双翼,延边正起飞。”中国朝鲜族贤孝、勤劳、团结、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她所具有的金达莱品格,为图们江地区朝鲜族红色历史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创造出了这个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
  
  6、服饰文化。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朝鲜族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是朝鲜族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呈现出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白色是朝鲜族的服装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的意义,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等,这些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朝鲜和韩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更加促进了中国朝鲜族服装的发展。
  
  7、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一般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特性和生活质量。图们江地区的饮食文化主要是中国的朝鲜族饮食文化为主,它不同于朝鲜的饮食文化,兼容了朝鲜饮食文化、满汉饮食文化、日俄饮食文化中好的方面,形成了自己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主要食品有汤、打糕、米酒、冷面,以辣白菜为主的小咸菜。特别是“汤文化”堪称世界一绝,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喜庆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他们都对汤情有独钟,须臾不能离开。狗肉汤、牛肉汤、猪肉汤、河鱼汤、海菜汤、豆腐汤、饼汤、冷面汤、酱汤……仅仅是酱汤,又可以因所用酱的品种不同而分为若干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鲜族的生活中要是没有了汤,尤其是酱汤,差不多就像没有太阳一样地令人不可忍受。“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的集大成之代表性作品,朝鲜族款待客人,奉上一桌狗肉宴席,是一种较高的礼遇。
  
  8、家居文化。朝鲜族居住民俗,包括房屋造型、房屋结构、居住设施、建房与入住风俗等。朝鲜族民居多为马尾式、木构架承重的青瓦白墙建筑,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多无院落,外有长廊。用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家具都是推拉式壁橱,靠墙而立,用于存放衣物被褥,日常各种活动都在炕上进行。农村在房屋东端的棚子养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朝鲜族的家庭生活民俗,包括家庭形态、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家系继承、亲族、宗族集团等,朝鲜族传统家庭大多规模不大,人数较少,因为朝鲜族富于流动性,好变恶常,“安土重迁”意识不强烈,家庭成员关系上“男主外,女主内”、“长子优先”较为普遍,在亲族关系上注重血缘,遵循“同一血亲不婚”的习俗。
  
  9、仪礼文化。朝鲜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继承与发扬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礼仪。主要表现在说话有言礼、走路有路礼、吃饭有餐礼、待客有宾礼等。讲话时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凡对于比自己年龄稍大一些的熟人也要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用敬语,以示文雅、有礼;吃饭时,先给老人和长辈盛上饭菜,并设单桌,媳妇或子女双手恭敬的端到面前,等老人或长辈举匙后全家才能用餐;路上遇见老人或长辈,必须恭顺的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老人过寿时,子女要举行隆重仪式,子孙、亲属欢聚一堂,为老人大罢花甲宴席,共同庆贺祝寿,随之歌舞吹弹,尽情让老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总之,朝鲜族的人生仪礼,最能生动地体现朝鲜族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0、婚姻文化。朝鲜族的婚事前期要通过“媒人”来传话。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满族的“相亲”类似,如果男方家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即汉、满族的“合婚”。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男方可“择日”确定婚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即汉、满族的“过小礼”。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红巾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把新郎让进“舍廊房”,新郎在此戴纱帽,系冠带,新娘头戴“簇头里”,手戴“汉衫”,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行过樵礼,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朝鲜族婚礼形式较多,各不相同。如婚礼这天,新郎穿着官服,戴着官帽,骑马来到新娘家。女方在新郎下马的地方放一条麻袋,麻袋里装的稻谷之类的粮食,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意味着将来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裕,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当代的朝鲜族订婚、结婚仪式,与以前相比,发生发很大变化,说明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11、节庆文化。朝鲜族是注重节令的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有元日、上元节、上已节、寒食节、燃灯节、端午节、流头日、秋夕、重九、入关、冬至、腊月等,还有现在的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九·三”纪念日。在新年的早晨,朝鲜族要向祖宗献饮食,行大礼进行祭祀,有着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清明节上坟添土;中秋节除草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此外,还有抓周、回甲节、回婚节三个家庭节日,其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在朝鲜族的绚丽的文化遗产中,民俗游艺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每逢重大节日,朝鲜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举办多姿多彩的游艺活动,一些活动简便易行,男女老少皆宜。朝鲜族的体育活动,融合了满、汉民族的精华。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孩子则是喜爱放风筝、踢毽子、跳皮筋、打陀螺、滑冰车等。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由于足球活动的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朝鲜族的节庆游艺风俗,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民族集体智慧创造的、富有民族情趣与文化气质的宝贵精神财富,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参与对象的全民性、游艺表演的艺术性、情绪气氛的狂欢性等特点,极富观赏、娱情和民俗价值,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2、民间文化。中国朝鲜族文学,是朝鲜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朝鲜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民谣、传说、故事、“板说理”等。民谣中,以“劳动歌谣”起源最早,也流传较广,其中“渔歌”、“农歌”、“纺织歌”等都有数量很多的作品;“世态谣”和“时政谣”,也对朝鲜族的历史生活有着真切的反映。民谣有短歌、长歌,多留有本民族古代歌谣的创作形式及韵律。在民间传说中,最突出的是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胎星》、《金达莱》、《百日红》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民间故事,被朝鲜族称为“民谭”,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和人参》等。流传至今的“板说理”传统演出本,有《春香歌》、《沈清歌》、《裴姬咒语》等多种。中国朝鲜族的作家文学,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的。早期作家有金泽荣、申采浩等。在抗日救亡时期,李旭、尹东柱、金昌杰等人的作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代朝鲜族的主要作家,有李根全、金哲、任晓远、金成辉、林元春、南永前等人。延边朝鲜族具有优美的民族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伽椰琴、洞箫、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顶水舞、扇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图们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之地,被誉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摇篮”,图们江畔第一城,是久负盛名的“长鼓舞之乡”,向上街道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郞》等,现代红歌有《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当代歌曲有《金达莱》。朝鲜族妇女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固有的刺绣技法。刺绣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手工刺绣品,另一种是装饰生活环境的机绣品。手工刺绣是以多样化的形式、材料和多种刺绣技法装饰的刺绣作品,也称绘画刺绣,主要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等现实。反映了朝鲜族妇女美好、细腻的生活感情,是民族美好的一种工艺表现形式。
  
  13、宗教文化。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朝鲜族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教,但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朝鲜族曾发生过不同的深刻影响。原始宗教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后来产生檀君教等民族宗教,萨满教是朝鲜族的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传入朝鲜族地区后,特别是儒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农历四月八日的燃灯节,本是为庆祝释伽牟尼生日的,后来成为民间风俗。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民族宗教,即东学教系的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水云教和青林教,檀君教系统的檀君教、大倧教和元倧教等。这些新兴的民族宗教,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基本绝迹。19世纪末,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延边,但现在信徒数量也不多。20世纪初,佛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延边地区,解放后,佛教信仰在朝鲜族中渐少至消失。近年来,由于受韩国的影响,朝鲜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多了起来。
  
  三、图们江文化的主要特点
  
  图们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观园的奇葩,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主体。其主要特点有:
  
  1、历史性。图们江地区历史悠久,从沃沮、高句丽、肃慎、秽貊、女真到近代的满、汉、朝、蒙古、日本、俄罗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显出不同的特点。图们江文化记载着图们江历史,从图们流域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到渤海国遗址、磨盘山遗址,再到“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无不反映着图们江地区发展的沧桑,也预示着图们江地区明天的辉煌。
  
  2、民族性。图们江地区的历史,是一块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谐发展的历史。汉、朝、满等诸多民族的先民在共同开发图们江地区,发展物质文化生产,共同抗击压迫,实现自身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多元民族生存,他们既独具特色,又互相交融,造就了多元化的形成,体现了独特的图们江民族文化。
  
  3、包容性。从历史上看,图们江地区主要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的历史。从“海东盛国”的渤海文化兴起,到近代一直是以满文化为主。随着汉文化和朝鲜族文化,乃至日本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进入,慢慢满文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形成了以朝鲜族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期间经过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大浪淘沙,沉浮积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形成现在独特的图们江文化。
  
  4、融合性。图们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虽然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渐渐形成了以朝鲜族文化为主,又呈现了当地汉文化、满文化等特点,其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图们江地区的歌舞、戏剧、语言、服饰、饮食、节庆、建筑、婚丧嫁取、生活习俗等等,都深刻反映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体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5、刚毅性。图们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强不息、不畏强暴、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优秀文化传统。图们江流域从清朝抗击外侵,保领土、捍江山、壮国威,再由以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抗联战士,不仅建设了这片土地,并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用鲜血保卫了这片大地。图们江沿岸上的战斗遗址见证了这一时期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抗日救国斗争,也孕育了图们江文化中独特的红色文化。
  
  6、开放性。图们江流域历史上一直是秽貊、沃沮、高句丽、靺鞨、女真、满等民族在这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简单生活,直到清朝解禁和日本的移民政策,使大量的朝鲜人民、内地汉族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虚心学习日俄先进的制作技术,加快了图们江区域的发展。目前,图们江地区正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通过组织“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图们江冰雪节”,宣传图们江文化;通过举办“图们江论坛”,借助外脑,集思广益,发展图们江文化。为此,我们说图们江文化也是开放性文化。
  
  除上述特点之处,图们江文化还具有民俗性、宗教性、走动性等特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特色之独特是其它地方很难匹配的。
  
  四、图们江文化的重大价值
  
  图们江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图们江文化”是凝聚延边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是人民团结的黏合剂。先进文化是时代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它能将共同地理区域、共同历史背景、社会心理、语言习俗的人们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图们江文化渊源于中华文明和长白山文明,根植于图们江人民的变迁、融合、发展、实践的沃土。它能够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魅力强化延边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够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个性成为延边人的精神纽带,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2、“图们江文化”是延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是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构成人类文明演进的精神形态。先进文化不仅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图们江文化对延边经济发展,一是有先导作用。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方式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等,无不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各级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知识水平的影响;二是有智力支持作用。经济发展的主题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生产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文化以科学、知识、信息的形式直接转化到劳动过程和物质产品中去,渗透于从设计、生产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促进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有产业支撑作用。文化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无污染、可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有消费拉动作用。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生活的质量也要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成为社会精神的消费需求点。
  
  3、“图们江文化”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托。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文化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它涉及市民素质、社会风气、民俗风情、新闻传播等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有利于社会文明之风的形成和弘扬,有利于城市美好形象的塑造和展示,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图们江文化”是树立形象、打造品牌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一座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能够表现某种文化的符号和意义,城市形象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上,而且注重文化,体现特色同样重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躯体发达和强健,文化的汇聚和积累赋予城市以灵魂。环顾世界,凡是有品位的都市,都是由文化来烘托的。从发展角度看,未来城市是否有吸引力,主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
  
  五、图们市在图们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们市在“图们江文化”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我们研究“图们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1、从区段上看:安图县、和龙市属于图们江上游,龙井市、图们市属于图们江中游,珲春市属于图们江下游。图们江上游安图县、和龙市地处长白山林区,交通相比之下,不够便捷,安图县靠近敦化,是满、汉,朝文化交接地区,全县20万多人口,汉族占全市人口的70%,朝鲜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6%;下游珲春市,应该是图们江多元文化的典型汇集地,这里汉族、满族人数同朝鲜族人数大致相同,因为处于特殊地域,与内地连接,必须经由图们,交通受到限制,朝鲜族人数占52%,和汉族、满族人数基本对等,也不能体现出图们江主体文化,相形之下,龙井市、图们市都是延边朝鲜族居民最早的移民区,也最能体现图们江主流文化。1905年-1933年期间,龙井曾处于延边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可是伴随着敦图、图宁、兴宁、图珲铁路的相继通车,龙井市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很快被图们这座新兴城市所替取,截至1940年图们由一个户不过百,人不足千的小村,一跃成为5万人口的新兴城市,成为贸易额仅次于大连的东北第二大陆地码头。当年,日本人曾在这里规划建设一座30万人口的经济都市,70年过去,尘封的规划成为记忆,但我们也可以由此了解图们市在历史上所处地位,所以说,图们市是最能代表图们江主流文化的区域。
  
  2、从历史上看:图们市的建设时间较短,只是到了1933年铁路修通后,图们市才形成市区,但真正追溯历史,图们地区的人类活动也非常久远。秦以前,图们一带居住的是沃沮人,直到春秋战国和汉魏,这里都是沃沮的腹地;南北朝时称勿吉白山部,隋唐时又称靺鞨白山部,图们为中京显德府(和龙西古城)所辖,也是西京鸭绿府(临江)通往东京龙原府(珲春八连城)的必经之地;辽代图们一带先属东丹国,后为东京道,金代这里合懒路管辖;金末元初,这里是东夏国南京路统辖;明代这里归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这里归努尔哈赤建州卫,以后归清宁古塔、珲春协领、敦化县、延吉县等管辖。图们市发现的城子山城、亭岩山城、嘎呀河遗址、下白龙遗址,以及2008年发现的图们市第三小学的窖藏遗址都说明,图们市的人类活动除清朝封禁时期外,一直存在。
  
  3、从地域上看:1933年铁路修通后,图们市在交通上处于辐射东北亚扇面的轴心,曾经是延边最大的经济都市。图们有地处三江汇合点,汇集了嘎呀河、布尔哈通河,在图们江甩湾处与图们江汇合,人口结构也是图们江流域朝鲜族移民比例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图们江流域各民族的主要聚散地。图们市东与珲春市接壤,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境内边境线长60.6公里,西南与龙井市相接,西与延吉市为邻,北与汪清县相连,市区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中俄边境60公里,距日本海150公里。图们具备铁路线、旅游线、国境线这三线优势。随着东北亚逐年开放的局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到的城市魅力。
  
  4、从传承上看:图们市开展了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了图们市二小、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等2个长鼓舞培训基地,培育了向上街长鼓舞、白龙村农乐舞、亭岩村四物乐等12支民间艺术团体,图们市长鼓舞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圆鼓舞等10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图们市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的全国唯一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及非遗传习所--图们江剧场,已有包括农乐舞、长鼓舞、乞粒舞、流头节等在内的涉及黑吉辽三省8大门类5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馆展示。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图们江广场、日光山森林公园、图们江雕塑公园、图们江奇石馆、图们数字展示馆、图们铁路历史展览馆、华严寺、月晴朝鲜族农家乐、“百年部落”、凉水有机农业观光体验园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长鼓舞艺术团连续参加了两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奖”;歌舞团先后应邀赴沈阳、长春、吉林和韩国东海等地演出;图们市第二小学“图们之花”红领巾艺术团先后赴美、韩、朝、俄等国和广州、延安等20多个城市演出,12次进京汇报演出,并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及省部级领导的多次接见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同时,以中国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和中国图们江冰雪节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图们江文化论坛、图们江国际艺术展、图们江斗牛大赛、世界大学生文化交流等活动,邀请朝鲜、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界精英、文化名流、文艺团体,共同参与文化交流和文艺表演,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图们在“图们江文化”交流中的前沿地位日益凸显。
  
  六、充分发挥图们江文化在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引领作用
  
  不管是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还是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各地区、各国间的交流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特别是都需要大家认同的,能够促进各民族间融合共生的文化去引领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先行为相互间的沟通创造基本的人文条件。长吉图开发开放作为延边地区最大的河流,作为图们江区域特有的文化,图们江及因其而形成和存在的图们江文化必须也必将在该区域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1、图们江文化是引领区域聚集力的重要支撑。图们江文化虽然形成比较晚,但无论从内涵、形态,还是形式、风格,堪比任何地区的任何文化,且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图们江文化的弘扬、发展、传承,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将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美丑观等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形成共同建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力,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为图们江地区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中提供强大的精神、物质、智力支撑。
  
  2、图们江文化是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图们江文化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内容,是企业文化、商品文化、服务文化发展的源泉。从企业文化上看,图们江文化中诚实守信、包容执着、坚强刚毅、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制度、管理、营销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从商品文化上看,图们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家居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可以在商品包装、装潢、品牌、宣传推销、商品设计等体现出来;从服务文化方面上看,包括服务设施设计,服务场所的环境和氛围、服务态度和品位等,在服务文化各方面充分吸收图们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为长吉图开发开放中提供独特的地域经济特色。
  
  3、图们江文化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们江文化赋予区域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区域经济制度的选择、区域经济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图们江文化作为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给本地区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思想、理论、舆论的引领,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图们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图们江文化赋予区域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图们江区域内的人们作为图们江文化的单元,不仅受到文化的熏陶,而且也能不断的相互沟通,相互认同,从而形成区域整体,保证区域内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三是图们江文化赋予区域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图们江区域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从而不断提升图们江地区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中的地位。
  
  4、图们江文化是引领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重要途径。图们江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在弘扬、发展、传承图们江文化的同时,挖掘图们江文化优势资源,举办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是区域对外开发开放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经济等产业的重要条件。当今中国,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的竞争;当今中国,区域文化与市场经济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依托,我们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志的产品,找不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也找不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理论与实践均表明,特定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一个区域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吸引人的区域文化,就会在竞争中落伍。可以说,图们江文化是振兴区域经济和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延边节约网   延吉市节约网   敦化市节约网   珲春市节约网   龙井市节约网   和龙节约网   汪清县节约网   安图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网   孩子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节约网产品网   节约方法网   浪费网   节约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