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金镛(1834~1890),号秋亭,江苏无锡县万安乡李巷人。 李金镛青年时经商致富。1860年由监生捐得同知衔,1862年投效淮军,1878年因功擢升知府。 1881年1月,李金镛赴吉林供职,吉林将军铭安、帮办吉林边务吴大澂委以勘定奉吉围场界址,办理珲春招垦和对俄国边务交涉事务。 李金镛尽职踏查,妥善裁定奉吉两省围荒界限,提出吉林南荒围场(今延边地区大部)亦应废除封禁,移民垦荒。他在呈吉林将军禀文中言明:“南荒东至苏密,西至青顶子,其间高原平壤错立山中者,计有二十七处,约可垦地十余万响,如与由奉划回吉林之地一律招垦,实于民业饷源均有裨益。”吉林将军据此奏准开禁南荒围场,援照奉省放荒成案,一律招佃。至此,封禁二百余年的长白山区得以重新开发。 1881年5月,李金镛在珲春主办招垦总局,在五道沟、南岗设分局。除令原有垦民耕作,还派人赴山东、辽宁南部广为招徕。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受俄国迫害的华民百余户迁至珲春,拨给耕地,使其重建家园。李金镛对垦民采取优待和扶持措施,新垦之地免收押荒钱,拨给当年生产工具,每两人给牛1头,每10人编为一棚,给车3辆,每人每月给口粮银2两。至1881年,珲春副都统辖区内,各主要河流平原地带大部分已被开垦,计26632垧,垦民聚集,渐成村落,实边之举,已著成效。 李金镛进而踏查珲春境内所有荒地,发现有48处闲荒可供开垦。此时朝鲜贫民越境至图们江北,私垦荒地2000余垧,赖以为生。李金镛呈请吉林将军铭安,冀免驱逐。中、朝双方派员查明界址,朝鲜垦民愿留者,按吉林垦荒规定,视同华民一律对待。1882年3月,经铭安、吴大澂奏准,对朝鲜垦民“查明户籍,分归珲春和敦化管辖,所有词讼及命盗案,均照吉林一律办理”。 与此同时,李金镛还奏命就俄国迫害华民与其交涉。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俄国开始驱逐、迫害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华民:烧毁华民房屋,抢夺华民财物、粮食,捕捉华工押往库页岛挖煤,劫物毙命者时有发生。李金镛多次照会俄国官员,严厉谴责其残酷迫害华民的罪恶行径,并于1881年下半年亲赴俄境岩杵河、双城子、海参崴等地,与俄方官员交涉。李金镛向俄方严正指出:杀人者抵命,焚烧房屋和劫掠财物照价赔偿。1882年7月25日,李金镛照会俄国地方当局:“我华民在俄界受贵国人种种欺凌而搬回中国者,又复沿途被劫……并占熟地不准耕种,既不许回国又不准种地,是绝其生也,万国公法有是例乎?”由于李金镛的亲自过问,世居苏城沟的华民千余户,3年之内尽迁入国内珲春等地屯垦。 1982年8月9日,李金镛偕随员由珲春、乌龙沟前往黑顶子、引牛河直至图们江口,按图据约(《中俄北京条约》)履勘,发现沿图们江左岸长约一百三四十里,宽四五十里至八九十里的地方,以及罕奇海口(摩阔崴港湾内)及盐场等处,多被俄国侵占,并在黑顶子设卡驻兵。李金铺禀请吴大瀓,当即与俄国交涉,收回沿江百余里领土及黑顶子地方。 李金镛此举,深得铭安和吴大澂赞许,并据以上奏。1885年4月28日,清政府命当时任北洋事宜大臣的吴大瀓,会同珲春副都依克唐阿,于1886年与俄国重勘中俄东部边界。 1882年10月7日,李金镛接署吉林知府,致力改革,力除积弊,正钱法,摊丁入地,以苏民困。 1883年11月12日,李金镛调任长春厅第一任抚民通判,为垦民禀请免丈“夹荒”、清理积讼,捐办“养正书院”,培养当地人才。 1887年,李金镛以功擢升候补道,调任漠河金矿总办,亦有实绩。 1890年10月17日,李金镛病殁任所,享年56岁。(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