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依克唐阿(1832~1899),字尧山,扎拉里氏,满洲镶黄旗,出生于今吉林省伊通县马家屯。 依克唐阿幼年家境贫寒,性刚毅不阿,智勇过人,善骑射。20岁编入“马甲”,征调入关。1856年升骁骑校,1862年补三姓镶白佐领。1866年赐号“法什尚阿巴图鲁(意为诚勇)。1869年任默尔根副都统,兴屯田,戍边防。1872年补黑龙江副都统,1874年署黑龙江防务,后调任瑷珲副都统。1879年8月任呼兰都统,时值俄国犯越中国东部边境,乌里雅苏台参赞喜昌夙悉依克唐阿知兵,奏请依克唐阿募兵镇守珲春。 1881年5月依克唐阿首任珲春副都统,率靖边军前、中、右路马步各军驻守珲春、黑顶子、南岗(今延吉市)等地,防御俄军入侵。 依克唐阿率靖边军修建珲春城,拓通珲春至吉林、珲春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道路,设驿站,递传文报,方便商旅,繁荣经济。沿途驻军常年兼修道路。依克唐阿招民垦荒,移民实边。在珲春设招垦总局,在五道沟、南岗设分局。先设八旗官学房和俄文书院,以使八旗子弟受到教育,并培养外事人才。 1884年依克唐阿帮办吉林边务,在珲春设帮办行营,协助吉林将军办理东部边防事宜。 1886年5月至10月,依克唐阿同北洋会办、勘界大臣吴大澂,在俄境岩杵河中俄会勘东部边界会议上,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迫使俄国交还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地方。中俄双方监立“土”字界牌,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的中俄边界,重立已损毁的界牌,补立“萨”、“玛”、“啦”3个界牌,界牌之间添立26个边界记号。吴大澂、依克唐阿又在中俄交界处珲春长岭子山口,设立4米高的铜柱,上镌吴大澂的篆书铭文:“光绪十二年里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经与俄方代表多交交涉,商定中国船只出入图们江口,俄国不得阻拦。吴大澂、依克唐拉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 为加强防务,1886年依克唐阿奏请自行捐筹经费修筑珲春炮台。1881年,吉林边务督办吴大澂曾奏请于珲春扼要处构筑炮台,因基址不当,依克唐阿予以改筑,在珲春河南岸,设东、西两炮台,1890年竣工,由靖边军驻守。1900年7月俄军侵入珲春,珲春炮台发挥威力,击毙俄军200余人。 1889年5月,依克唐阿升任黑龙江将军,珲春军民在城西北郊为其树德政碑,碑文曰:“一片冰心。”在珲春副都统辖境西界哈尔巴岭,由南岗六社商民和靖边军右路树“德威丕著”碑和依公德政碑。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依克唐阿率镇边军3000人赴辽东,与宋庆部在鸭绿江防线抗击日军。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依克唐阿主张坚持抗日,反对议和,痛感非增强国力不能抵御外侮,上疏奏请建练兵队、筑炮台、造铁路、制枪炮、开矿产、治团练。10月13日依克唐阿任盛京将军,奏准拨库银20万两赈济灾民,力倡农垦,兴办实业。 依克唐阿一生戎马倥偬,积劳成疾,1899年3月28日于盛京(今沈阳市)病逝,终年67岁。(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