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经济发展良好
(一)传统产业实现生态化。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为标准,加强生态企业建设,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开发环保新技术,采用生态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围绕清洁能源、矿产新材料、木制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产业禀赋优势,“嵌入”延长产业链条,“嫁接”促进产业再生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科技、特色接续替代产业体系。目前,以林源木业、盛达木业、森宝木业等林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主,整合县域林业加工资源,推进林产加工高端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加快新产品研发,包装塑造汪清林产品自主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升汪清林业生产全国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2.3下降到2016年的1.86,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清洁化、生态化。
(二)农业生产实现特色化。充分利用以五味子、人参为代表的中药材资源,以蕨菜和刺嫩芽为代表的山野菜资源,以黑木耳和榛蘑为代表的食用菌资源,以野生山葡萄、蓝靛果为代表的野生浆果资源,以林蛙和跑山猪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重点抓好绿色蔬菜、生态玉米、有机水稻、黄牛养殖等产业,壮大种养殖生态基地规模,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向无公害、绿色、高端化发展,促进了美好生态的产业化,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生态资本的转化。获得国家、省级优质特色农产品3个,“三品”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3个,其中,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2个。特别是以黑木耳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较快,2016年,全县栽培6亿袋,产值30亿元,汪清北耳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三)优化产业园区建设。根据现有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原有“一区十园”调整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一区”即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木制品深加工为支撑的综合产业园区,“多园”即以食品医药为主导的科创健康产业园和以石灰石、金、铜等优势资源为主的矿产开发产业园。促进园区产业提档升级,坚持经济、资源、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推动园区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打造生态示范园区。通过对重大项目的谋划、布局、改造、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林源木业、斯宅木业、解氏工艺、盛达木业为代表的木制品加工,以丹华食品、科创健康产业园、中华参、延边干菜为代表的食品医药,以德全水泥、海鑫炉料、华鑫矿业、鑫岩矿业为代表的矿产开发,以龙腾能源、凯迪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四大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园区项目建设。通过积极谋划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增强企业服务扶持意识,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入园项目总数达到168个(核心区2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8个(核心区1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户(核心区12户),累计总投资160亿元。四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发”的要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项目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园区实际建成面积4.39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基本实现“七通一平”,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1亿元。加强园区管理能力,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汪清县经济技术合作局,作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力军,服务项目发展的各项能力显著提升;加大园区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减少企业负担。将柳树河园区、东镇园区列入开发区管理,开展项目入驻基础工作,积极做好闲置资产盘活工作。
二、转型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生态招商助力转型发展
依托汪清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特征及转型升级要求,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目标,采取“生态招商”和“定向招商”相结合的策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即“领导带头抓招商、全县人民齐招商、瞄准高端招大商,创优环境引外商”,推动了美好生态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助力转型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一是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为标准,加强生态企业建设,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开发环保新技术,采用生态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中华参厂易地搬迁、申联食品生产线技术改造和龙腾能源页岩油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强北方水泥脱硝、龙腾能源脱硫设施的运行监测,推动工业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2.3下降到2016年的1.86,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绿色发展。
二是立足生态招商,加强科技型企业引入。对接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以博维药业、森宝木业、华惠生物科技等为代表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得以顺利开展,多家企业被列入全省首批百户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中华参加工有限公司的“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超微米人参饮片”和博维药业有限公司的“北五味子单体化合物五味子甲素提取研发”等项目被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
三是加强企业动态监测,开展“定向招商”,赴深圳、珠海、青岛等地进行招商推介和项目洽淡工作,加快新产品开发上市及市场开拓,先后与深圳海王集团、前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盐田区大百汇集团等企业进行对接,为汪清接续替代产业培育与壮大发展注入动力,帮助地球卫士等企业解决融资和销售难题,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四是以民营经济孵化园区为平台,借助“中企联年会”、“民企进延边”等活动,丰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助保贷”等业务,推进成长型项目和小微企业入园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2、打造生态农业品牌,构建生态农业体系。一是充分利用以五味子、人参为代表的中药材资源、以蕨菜和刺嫩芽为代表的山野菜资源、以黑木耳和榛蘑为代表的食用菌资源、以野生山葡萄为代表的野生浆果资源、以林蛙和野猪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重点抓好绿色蔬菜、生态玉米、有机水稻、黄牛养殖等产业,壮大种养殖生态基地规模,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向无公害、绿色、高端化发展,促进了美好生态的产业化,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生态资本的转化。
二是继续深化林业经济转型,抓好东北红豆杉、惠邦苗木花卉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品深加工和森林绿色食品产业,推进蜜蜂、森林猪、林下鸡等林下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促进林区资源可持续经营,争创“全国林业绿色能源利用示范县”。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扶持壮大专业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附加值。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同时,不断加大森林、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管制滥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加快中低产田治理和改造,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高光效栽培等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水利枢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气象灾害预警等项目建设。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