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汪清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汪清

  地方资讯
汪清县市监局开展化妆品安全科普宣
汪清县委宣讲团分组到各地宣讲
团县委举办集中入团仪式暨“青春向
县农机管理总站召开保护性耕作现场
县妇联开展城镇低保、特困供养妇女
我县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我县举行清明节主题祭扫活动
县政务服务中心被授予州“文明服务
 
  节约行动
汪清出入境党支部开展“崇尚节约、
李晓群做客《我是长春人》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汪清县抓好“放管服”打造经济新动
省多部门首晒“三公经费”决算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智慧汪清    
汪清水利60年 实现人水和谐
时间:2016-1-5  来源:汪清公众信息网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以来的60年,是汪清县焕发蓬勃生机的60年,也是水利事业波澜壮阔大发展的60年。从解放前少量的塘坝渠堰,到现在形成了水利灌溉、防洪保安、城乡供水的工程体系;从简单的蓄水灌田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从人水斗争的传统治水思路到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着汪清水利60年的成长与辉煌。
  
  “水利兴则百业兴”——从过去的靠天等雨到现在的水利工程遍地开花,引得进、灌得上、排得出的排灌网络布满全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汪清县水资源十分丰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5条之多。但在解放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水利设施陈旧等原因,导致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在育秧季节田地仍无法得到灌溉,部分地区常因缺水遭受旱灾。1947年,汪清县在罗子沟镇新屯村建立了全国农村第一座小水电站,从此拉开了农村开发小水电的序幕。土地改革完成后,全县到处兴修水利,至1950年,水田面积增加到4476公顷。
  
  为了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建州后,汪清县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8年,修建了春阳水库和大坎子塘坝等,1973年开始对灌溉工程进行了更新改造,相继修建了拦河坝。1980年,建成6座水电站基本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要。截至1985年,全县有拦河坝107座,水田面积达到6588公顷;运行的水电站7座,总发电量977万千瓦时。进入新世纪,汪清县为了节水灌溉,重点建设了渠道防渗、截水工程,临时压柳坝改建成了混凝土永久性拦河坝。
  
  60年来,汪清县初步建立了相对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引得进、灌得上、排得出的沟渠排灌网络。“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利水电工程总投资22241.83万元,其中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967.93万元,累计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保证了全县农田的正常灌溉,促进了农业增收。截至2011年,现有实际灌溉面积8.0097万亩,已建成永久性拦河坝72座、临时性拦河坝92座。已建成的9个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0855千瓦,实际发电量达到41462万千瓦时。
  
  在谈到汪清县水利工程建设时,县水利工程总公司经理黄哲松说,1980年他刚参加工作,那时水利工程很少,也没有专业的施工队。后来,汪清县开工建设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多,负责修建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也越来越专业。以前田间的水渠都是用土垒的,由于漏流,引到田间灌溉的水很少,现在水渠都是混凝土砌的,而且做了防渗处理,不仅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而且大力缓解了农民们靠天等雨种地的局面。
  
  “水治则天下宁”——从“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大水小灾、有序应对”,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以现代水利观为统领的治水新思路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
  
  解放前后,汪清县虽然修筑了河堤防洪,但那时的堤防标准很低,一旦洪水突袭,破坏力极大,负面影响极其严重。同时各大流域上游没有控制性工程,河道和田间排水沟成为仅有的调洪手段,广种薄收的粗放式农业生产导致了明显的水土流失。
  
  延边州成立以后,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开始大力兴修防灾减灾工程,并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1985年,全县共修筑堤防226.4公里,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万公顷、易涝面积3297公顷,挖排水沟378.61公里。进入90年代,国家出台了“防大汛、抗重灾”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政策后,汪清县的水利工作重点转变为建设防洪减灾设施。通过努力,全县防洪工程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日渐完善了以水库、堤防等为主体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逐步建立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体系、防汛抗旱法规制度、预防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保障机制体制,有力应对了洪涝灾害,特别是2010年汪清县部分乡镇村屯普降暴雨,全县26万各族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凝心聚力抗洪抢险,有效应对了灾害,确保了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和用水安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说起2010年双河村新建好的堤坝,该村村民于文杰高兴地说,以前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十几年前,她家居住的平房距大河不到200米,每到雨季,天天都提心吊胆,害怕上涨的河水漫过土堤淹了房子。有时下大雨,就把家当搬到亲戚家。如今建好的堤防是混凝土的,又高又稳固,防洪能力达到了20年一遇,我们村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截至2011年,全县现有各类防洪堤防工程总计216.2公里,镇区、村里防洪能力分别达到了抵抗二十年一遇和十年一遇以上洪水标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封闭,达到了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除此之外,在春阳镇、天桥岭镇、大兴沟镇和鸡冠乡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大大提高了汪清县防御山洪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一五”期间,防洪工程投资3516万元,修建、改建各类堤防29000延长米,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对多条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8千公顷。
  
  “水是生命之源”——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供水由分散到集中,由分割到一体化,饮水工程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百姓乐饮放心水。
  
  “现在轻轻一拧水龙头,水流哗哗的,做饭、洗衣特别方便,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挑扁担打井水吃了。这在我小时候,根本连想都想不到。”居住在新民街今年71岁的张大爷说起以前吃水用水的情况,不禁赞叹如今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
  
  建国前,农村饮用水多用浅层地下水或地表水。由于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有的地方水源不足成为缺水区,一些地方即使有水,但水质不好,致使部分地区成为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重病区。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方病区的改水工作,成立了地方病领导小组。1969年,汪清县开始兴建自来水工程,初步缓解了居民饮水难的问题。到1985年末,共建成35处自来工程,供水能力达到30162吨/日。随着农村用水条件的改善,因饮水导致的地方病患者逐年下降。1996年底,全县供水建设全部结束,各乡镇都有了供水工程。2000年以后,在延边州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行水务体制改革,城乡供水快速发展:
  
  ——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实现。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城区供水为中心,实施了城区供水延伸和联网供水工程,城区供水主管网向农村延伸,共铺设管线35790延长米,先后将城区周边2个镇11个村屯的输水管线与城区管网对接,实行24小时全天候供水,使2876户8432人的饮水水质、水量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城镇居民用水的标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水平。
  
  ——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喝上安全水是广大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汪清县不断加大投入,投资4286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00个村,7.3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增加供水管线26.8公里,增加用水户5386户,解决1.6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规模化。1973年,汪清县用公益金投资5000元,在新兴乡三道沟村四队建成了全县第一座引泉自来水工程,从此村民扔掉了挑水扁担,此后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兴建自来水工程和蓄水水库。截至2011年,全县水库蓄水总能力达到14080亿立方米,5个水库共投入资金44536万元。“十一五”以来,我县依托大型水源地,以流域为单位,建成了4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及70个单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115个村、3个镇区、40所农村学校共计8.97万农村群众,1.04万农村学校师生,3.8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水源问题及农田灌溉问题。建设了镇级、乡级、村级供水设施共169个,完成了集中供水管网铺设、区域管网改造和招商引资企业管网铺设任务。
  
  大自然的深情眷顾造就了汪清这个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小城。“因水而生、依水而兴”,自延边州成立以来,汪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水利工作在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相信,汪清水利将挥就见证汪清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描绘出生机盎然、斑斓绚丽的画卷,继续谱写优美激越的时代华章。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延边节约网   延吉市节约网   图们市节约网   敦化市节约网   珲春市节约网   龙井市节约网   和龙节约网   安图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