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汪清县委遗址 遗址位于汪清县东新乡龙蟠沟。 1930年11月初,在汪清县龙蟠沟成立了中共汪清县委员会。金勋同志任书记。在县委召开的党代会上,决定了关于在敌占区党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党的工作,发动群众募捐、组建游击队,加强武装力量;广泛开展反日宣传,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发展抗日力量以及清算汉奸走狗等战斗任务。会后各基层党组织,在县委领导下,以区为单位,建立了反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成立赤卫队,领导了“秋收”斗争和“春荒”斗争。蛤蚂塘、百草沟、龙蟠沟、大坎子和罗子沟等地群众斗争了恶霸地主和汉奸走狗。 后来,由于敌人的破坏和“左”倾路线的干扰,1931初以后,汪清县委连续三次遭到破坏,金勋、金相和等县委领导人均被捕牺牲,汪清县委转移到小汪清马村。 2、汪清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存在时间:1930—1933地点:汪清县石岘镇 目前的新兴乡三道沟村北头,距三道沟火车站西北约200米,是一栋朝鲜族草房(现社员居住),面积为八十余平方米。这是延边地区唯一尚存的抗日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遗址。 1931年1月,在石岘成立了中共汪清县第五区区委,下设五个支部。同年2月,区委由石岘转移到泗水坪(今三道沟)。第五区区委领导榛木洞、樟洞、枫梧洞、永昌洞、棉田洞等地群众,建立青年团、互助会、农民协会、反帝同盟等革命组织,进行抗日斗争。 1932年12月,在汪清县委和区委的领导下,泅水坪成立了汪清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借用宋仕渊的房子做办公室。 区政府成立之后,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和纲领,在政袷、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定了一些革命措施。 日本侵略者从1932年秋开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对泗水坪进行四次“大讨伐”。梁成龙同志率领汪清县游击队,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和赤卫队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力量悬殊,难以持久,五区苏维埃政府于1933年1月解散。区委及其所属的支部成员经庙后沟转移到十里坪,自岩,与二区区委合并,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3、龙蟠沟“春荒”斗争遗址 在汪清县东新乡所在地东北隅龙蟠沟口,有一条从天桥岭通往神仙洞、八人沟的公路,公路东侧有个小型水电站I离电站西北50米处的公路西有一片又高又平坦的开阔地,现在为东新村打谷场。水电站和场院,就是在五十年前龙蟠沟人民在中共神仙洞支部领导下,开展“春荒”斗争的遗址。 1932年初,油房洞、大同、桐子沟、地头砬子、八人沟、神仙洞等地的党员,根据腰营沟区委的指示,重新建立了中共神仙洞支部,并领导龙蟠沟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春荒”斗争。同年3月1日,二百余名龙蟠沟群众集合在这个场院,参加了县反帝同盟主持召开的群众大会。会后,举行表威行游。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l’’‘‘打倒汉奸走狗!”等口号的表威群众,围攻了龙蟠沟一带恶霸地主和汉奸走狗的大院,他们还砸开地主的仓库,取出粮食和财物分给穷苦农民。被揪斗的阶级敌人,想方设法进行报复。 3月10日恶霸地主王俊丰等组织反革命武装“民团”,向龙蟠沟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反扑,当场八十余名群众被捕,八名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被杀。优秀共产党员李凤春和崔文三同志临危不惧,严守机密,光荣牺牲。有革命思想的龙蟠沟甲长宋长汉同志,为营救被关押的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惨案后的第三天,龙蟠沟党组织和群众,采取新的斗争策略,营救出被关押的群众,安葬了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 4.中共汪清县罗子沟区委遗址 遗址位于汪清县罗子沟乡河东村东南约400米处的大田中,遗址高于地表,房屋已倒毁不存。 中共汪清县罗子沟区委(第四区)成立于1930年11月,在河东借用全明淳同志的房子做办公室。 区委成立之后,积极发展党员,先后在三道河子、河东、太平构、新屯子、老母猪沟等地建立党支部,同时组织了反帝同盟、农民协会、青年团、妇女会等革命群众团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区委领导当地群众,开展了“秋收”、“春荒”斗争。太平沟的七十余名群众举行表威行游,手举三角红旗,高呼革命口号,围住地主大院,要求减租减息。经过激烈的斗争,迫使地主李相建、崔世权等,承认了“四六”制地租。表威队伍继续向各村挺进,路经河东、河南,新屯子,到达三道河子时,表威队伍增加到五百多人。这次表威行游,取得了胜利。 罗子沟区委发动群众,以筹款购买武器、传递情报、运送粮食等项工作,支援抗日游击队。对于驻在当地的抗日救国军则努力做好团结工作,推动他们与我游击队联合作战。 1934年,因敌人在罗子沟驻扎大批兵力,离罗子沟南5华里的河东,成为敌人的“讨伐”重点。根据斗争的需要,区委迁移到四道河子,继续领导罗子沟地区的抗日斗争。 5.东满特委交通处遗址 遗址位于四道河子村西300米处的大田里。离四道河子北山200米,正南100米处有草甸子。交通处房屋原为砖瓦结构的庙宇,东西长14.7米、南北宽6米,现倒毁不存,但从地面散存的砖瓦片,尚能看出遗址的痕迹。 1935年3月腰营沟会议后,东满特委从腰营沟转移到罗子沟四道沟子,设立东满特委交通处,继续领导东满地区的抗日斗争。 中共东满特霎交通处,领导罗子沟地区人民以及从汪清、珲春县各地转移来的党、团组织和抗日军民,开辟了罗子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罗子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当时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三团、四团一部主力,以罗子沟为中心英勇地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2月8日,遭到日伪“间岛协助会罗子沟工作班”袭击,中共东满特委交通处和中共罗子沟特支全部被破坏。 6.罗子沟京城照像馆遗址 京城照像馆遗址在汪清县罗子沟乡所在地的东部。 崔凤善同志,从1938年到1944年期间,利用这个照像馆作掩护,搜集敌人的军事情报,送给抗日联军小部队。这些情报资料,对于1945年8月罗子沟、汪清地区的解放,起了重要作用。 崔凤善同志在珲春县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里长大,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区、县儿童团辅导员。在艰苦的抗日斗争年月里,参加了共青团。1936年,崔凤善一家从大荒沟迁移到罗子沟。在这里崔风善同抗联小部队情报员取得联系,开始从事情报工作。他曾在罗子沟、汪清、牡丹江等地秘密拍摄日伪军事设施、兵力部署和军事头目活动的照片三百余张。 1945年8月罗子沟解放后,崔凤善同志被选为汪清县民主大同盟罗子沟人民代表。1945年10月,崔风善同志在鸡冠乡新民桥附近遭到马喜山土匪的袭击,英勇牺牲· 7、伊田助男牺牲地 1933年3月下旬,日军龟冈村一旅团长率领部队,企图占领我吉林省汪清抗日根据地。龟冈村一旅团受到我军民的奋勇抗击,被迫撤退。 战斗结束后,抗日救国军军长李延禄在带领战士们打扫战场时,意外地在嘎呀河边的松林里,发现了一辆装满子弹的日本军车,它的发动机被破坏了。敌人为什么不把它拉走,反而破坏了?正在迷惑之际,战士们又发现了一具日本士兵的尸体,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日本字。 此时,李延禄军长已经猜想到,这车子弹很可能就是这名日本军人留下的。他赶紧找来一位懂日文的同志,原来纸上写的是: 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 我看到你们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 我很想和你们会面,但我被法西斯野兽包围走投无路,我决定自杀。我把我运来的10万发子弹赠给贵军。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军射击。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1933年3月30日
原来,伊田助男是日本共产党员,时任关东军间岛辎重队队员。1933年3月,他在汪清附近运送一批子弹,当他正准备将子弹交给抗日游击队时,被日军发现并包围,伊田助男毅然自杀,并在身上留下一封信。 伊田助男在信中表达了誓死捍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他的高尚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鼓舞了抗日将士。他的事迹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传颂。由于“伊田助男事件”,日本关东军鳖刚村一旅团全体被集中进行“思想整训”,不久就被解散建制,而鳖刚村一少将本人也因此被解职。 后来,伊田助男牺牲地所在的马家大屯小学,改名为“伊田小学”,以纪念这位反战英雄。 8、吉东军政大学校址 存在时间:1946、6—1946、10地点:罗子沟镇 吉东军政大学校址在今罗子沟镇招待所食堂和仓库。1946年6月,吉辽省委为培养党、政、军干部,把原吉辽军政大学,桦甸军政大学、吉东军政大学、朝阳川朝鲜义勇军五支队教导队等四个学校合并,成为东北军政大学从罗子沟迁到龙井。 吉东军政大学在很短的时间为延边州、吉林省乃至全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政、军骨干力量。 9、金成范模范连队遗址 遗址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西南部,通往庙岭的公路西边,即现在天桥岭一校校舍。金成范连队建队时的营房已拆除,当年的操场还在,现为一校运动场。 1946年3月26日,天桥岭地区剿匪战斗胜利后,吉东保安团为保家保田,巩固东满根据地,解放全中国,扩编了这个连队。这个连队由延边地区的朝鲜族青壮年农民组成,被编为吉东保安团一旅二团二营七连。金成范同志(抗联干部)任该连连长。 在解放东北的战场上,金成范连是第一个获得全师战斗模范连队荣誉称号的连队,并在全师首届庆功大会上获得“猛打猛冲”奖旗一面。在五马屯战斗中,全连立集体一大功;在孤店子战斗中,一排和该排一班,分别被命名为朱光文排、韩文洙班。该连在进关行军作战中,又获得“进关巩固先锋”奖旗。 金成范连从成立之日起,经过了三十多次大小战斗,共俘虏敌人三百多名,击毙敌人五百余名,缴获山炮1门、平射炮3门、六零炮1门、轻重机枪12挺以及很多步枪,弹药和军用物品。该连涌现出军分区以上的战斗英雄十名,战斗功臣百余名。 金成范连不仅是战斗的模范连队,也是工作的模范连队。从1948年春编入主力部队,进军南昌的长途行军中,在金成范连的带动下,部队未有减员,纪律严明,荣获军区“巩固模范”红旗一面。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