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年潜心特产事业,足迹踏遍汪清大地——王永明
当记者见到王永明时,记者很难将这个衣着朴实的老人与吉林省科技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管理学院科技部兼职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县中药保健食品开发研究所所长等一系列头衔联系起来,没有极为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没有极高的工作待遇。但他身后2800余种亲手收集的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和数百篇论文与着作却成为他最珍贵的宝藏,它们正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这位可敬的长者五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与收获。 披荆斩棘建成标本展示馆1960年,刚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王永明怀揣着一颗建设家乡的赤子之心,毅然放弃了省城优异的环境回到了家乡汪清一中任教。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直观的了解我县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特性,王永明利用休息时间深入我县大山深处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拍摄野生动植物照片。当时我县路桥建设不完善,交通十分不便,每每上山对王永明来说都非常不易,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王永明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在别人休息时,荆棘丛生的大山中,洒满了王永明徒步采集标本的身影,除了劳累,他还要随时提防各种野生动物的袭击。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王永明就采集制成了上千种标本,并将它们无偿捐献给了学校。正当王永明沉浸于学生可以利用标本直观学习的喜悦中时,文化大革命却毁了这一切,他被批斗,标本被破坏、被瓜分,他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面对巨大的挫折和伤害,王永明没有低头,没有气馁,他继续坚持不懈奔走在采集标本的路上,特别是看到人们在为了生活改造自然时环境遭受到的迫害,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促使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他的足迹踏遍了汪清9016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县58条沟系,86000多公顷的原野全部铭记在心,149科934种经济植物和68科157种经济动物资源全都刻入脑海。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腿脚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便,他的眼神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锐利,但他依旧像年轻时一样跋山涉水,采集、研究,渴了就喝点山泉水,饿了就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蚊虫叮咬、荆棘阻绊,都没有挡住他的脚步。有一次他不小心从山顶滚落摔伤了腿,家人都劝他不要再进山,但等伤一好,他又踏上了探索的征途。 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我县野生资源,进一步推动我县科普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向纵深发展,在县老龄委、关工委和科技部门的指导以及延边长白山药业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下,王永明经过精心筹备,将自己50余年搜集整理的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共2800余种藏品和万余幅照片全部归类集中展出。展品共分菌类、植物类、动物类、古生物化石等八大类,有浸液标本、腊叶标本、剥制标本、实物标本、图书资料等品种。展览馆建成后,先后接待了省项目验收专家组、县林业局、汪清林业局、县科协、汪清一小师生及广大市民的参观。 精心研究助推特产业腾飞提起王永明,我县特产种植户没有几个不熟悉的,他们都对这位热心帮助他们的老人敬爱有加。每到农忙季节,王永明都会下乡深入到特产种植户进行调研,为他们答疑解困,无论谁有什么困难,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他都会耐心为其解决。每到农闲季节,他又开始跟随“科技之冬”等下乡组,到基层为广大农特产种植户教授五味子、黑木耳等农特产品栽培技术。仅近三年,他就在全县科技培训班讲课120余次,接受培训的农村、林场产业户达2600多人次。送科技上山下乡,深入村屯、林场进行科技服务30余次,给我县各乡镇赠送科技图书资料1000余册。他选育推荐给农户栽植的野生五味子“长白红”新品种通过了吉林省品种委员会的审核,并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仅此一项,每公顷五味子就可增产50多公斤,增加收入1000余元。他选育的水飞蓟新品种“汪蓟1号”和“汪蓟2号”、关苍术新品种“苍术1号”、黑木耳新品种“汪耳1号”等新品种也为我县特产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效益。 对平常人来说,白天辛苦劳累了一天后,晚上都会选择好好的休息,可对王永明来说,不管白天是进山研究,还是农忙季节下乡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栽植,晚上他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撰写科技论文。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毅力,王永明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践与心得,先后编着了《长白山东北部延边地区野生经济植物志》、《山区资源综合开发指南》、《北五味子规范化保护抚育与栽植技术》等28部科技着作,共1600万余字。为县政府撰写了9万余字的《吉林省汪清县健康产业发展十年规划》、3万余字的《汪清县农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为地球卫士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博维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10余个。在国家、省、州学术会议及刊物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为我县特产业发展做出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我县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县首届感动汪清颁奖典礼上,王永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感动汪清人物”荣誉称号。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容易,但将这件事持续做了50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鲜花和掌声中,王永明不为所动,谈起他的特产事业,他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他对记者说:“汪清的富饶资源养育了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为汪清的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做点什么,是我最欣慰也是最快乐的事。” ( 责任编辑:孙立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