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陶彬(1875~1928),浙江绍兴人。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东文专业。1893年至1907年8月,曾任驻日使署日语翻译、外务部翻译官、议约顾问、奉天省商埠局帮办、兴仁县知事等职。 1907年9月调署延吉厅同知,1909年5月兼延吉边务襄办,9月,兼东南路商埠局总办。是年延吉厅改设府治,擢为延吉府知府。1910年11月升为东南路兵备道道员,1913年2月改任东南路观察使,1914年6月改任延吉道道尹,兼任延吉税关监督、天图铁路督办、东南路商埠局总办等职。1916年9月调署吉长道尹兼长春交涉员。1920年7月,复任延吉道尹。从此,他便成为延边地区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陶彬曾与清末爱国官员吴禄贞一起办理延吉边务事宜,反对日本制造“间岛问题”,为吴禄贞得力助手。 陶彬听到吴禄贞在石家庄被袁世凯遣人刺杀的噩耗,即为吴禄贞竖碑立传,碑曰“吴都护禄贞去思碑”,此碑立于延吉边务督办公署院外东南隅。1926年,延吉各界人士经延吉县知事刘樊昭呈文延吉道尹陶彬并得到批准,将吴禄贞之去思碑迁至西公园内,以供世人瞻仰。 日本帝国主义谋划修筑天图铁路,经天宝山、地坊(兮开山屯)与朝鲜会宁衔接,以为侵占延边地区的直接通道。当时留学日本的进步人士李峰毕业回国,极力反对修筑天图铁路,便与延吉第一小学校长温锡璋联系,发动各界人士举行反对修筑天图铁路的游行示威,此即1922年“五·一三”运动。 日本总领事给李峰、温锡璋加上破坏“中日亲善”的罪名,要求延吉道尹逮捕法办。陶彬以“群众运动是中国的内政,日本无权干涉”为据,严词拒绝了日本领事的无理要求。 接着,陶彬把李,温二人找来说:“据报,日本出巨款雇人暗杀你们两人,请来本署避居,以免发生意外。”李,温表示,住在官府避难不是长久之计,愿离开此地,陶彬同意他们的要求。 在“天图铁路一问题上,日方愈益进逼,竟强行动工,延和民众誓死抗拒,陶彬亦与日、本领事一再交涉,终乏良策。遂于1922年8月21日赴奉面陈此事。 日本迫使张作霖同意与其共同讨伐朝鲜独立军。陶彬曾将日之阴谋秘密通知给国民会系统的独立军干部。 1908年,日本从延边地区输出粮食,陶彬极为不满。同年7月,奉命禁止从延边地区输出粮食。 陶彬对延边地区发展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陶彬在任东南路兵备道道员期间,开设师范学校,为发展小学教育准备师资,并把延、珲、和、汪、东5县的夹荒放为学田,以谋教育经费。1909年12月,陶彬和黎辉明创办延吉府劝学社(相当于今天之教育局),设置总董事、学员等职。1910年6月,陶彬倡议创建垦民模范学堂,后改为延吉第二初等小学校,以使归化入籍的朝鲜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1910年6月,陶彬倡议在延吉建立一所公立女子小学堂,几经周折,终于建成,这于当时实属创举。延吉第三初等小学(朝阳川)和第四初等小学校(铜佛寺)等,亦是陶彬饬令该乡绅士创办的。1910年,陶彬在延吉河西公园设立阅报处,陈列大量国内外进步书刊,还利用宣讲所,就人民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宣讲。 延吉厅位于布尔哈通河下游,并杂以支流,南北往来甚为不便,陶彬倡议修建布尔哈通河桥和烟集桥。这两座桥由延吉边务工程局张监督承建,自1909年8月开工,至同年上半年底修成。 1916年9月,陶彬调任吉长道尹兼长春交涉员,当时送行者达千余人。走后,延边人民忆及他的政绩,多次要求他回延主政。于是,吉林省长于1920年7月下令,将陶彬调回延吉。全城百姓扶老携幼前往十里相迎,陶彬亦深受感动。 1928年9月17日,陶彬病逝于龙井。( 责任编辑:孙立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