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伊通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伊通
  地方资讯
县交警大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接种新冠疫苗 建立防疫屏障
副县长孙大太带队走访慰问永宁街道
河源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活
巧用农村“大喇叭”发出黄岭子宣传
新兴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首届农
靠山镇爱心企业送物资 扶危济困暖
靠山镇启动应急程序部署防汛防台风
 
  节约行动
新兴乡开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文
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厉行勤俭节约 遏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我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软环境建
冰箱新国标即将实施 倡导节能环保
我省推行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
省3a以上景区将一次换乘可达
吉林省多部门首次晒出“三公经费”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趣闻传说    
“南斗七星”落伊通
时间:2016-1-18  来源:伊通政府网站  

  

  ——走近独特的伊通火山群

  在伊通西部广袤的平原上,横跨美丽的伊通河,呈东北西南走向排列着“大孤山、小孤山、东尖山、西尖山、北尖山、马鞍山、莫里青山”等七座孤山。因其排列自然有序,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呼应,散落于平原沃野之间,于是便有了“北斗七星在天上,南斗七星落伊通”的说法。这里勤劳淳朴的人们对它们寄予了更多美好愿望,把这几座火山取名为“七星山”。

  观景溯源,伊通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在很久以前就有“七星福地”的美誉了。

  第一次见到这些火山的人们多数会很不以为然——这也能称之为“山”吗?充其量也就是几座其貌不扬的小土丘而已。其实,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七星山”只是独特的伊通火山群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伊通火山群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这是一个玄武岩质穹丘型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它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早期至上新世的中期。整个火山群还包括横头山、横小山、万宝山、南尖山、南蔡山、北蔡山、东小山、团山子、馒头山等其它9座火山,共计16座组成。伊通火山群是世界珍稀火山种类之一,是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较好的科研教学基地与火山景观旅游区,其科考价值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美丽传说

  俯瞰伊通大地,东南有峰峦叠嶂的吉林哈达岭山脉,西北部是绵延百里的大黑山脉,中部是广袤的地堑平原,而伊通火山群就座落在这片平原之上。阡陌良田,十几座孤山突兀而起耸立其中,状若北斗,于自然中彰显神奇。

  在伊通,民间广泛流传的一段美丽神话传说将“七星山”的来历诠释得精典绝妙。

  相传当年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天上有“南斗”与“北斗”两组七星,北斗照夜晚,南斗照白天。北斗尽职尽责,给路人指引着方向;而南斗呢,每天天一亮就上班,太阳一出来其它的星星都看不见了。天长日久南斗就想和北斗商量换岗,不料北斗不同意,话不投机打了起来。到底是北斗磨炼深厚,有人气人脉相支,最终占了上风,南斗战败,落下天庭后选择了美丽富饶的伊通大地落脚生根,变成了七座孤山。为了显示当年的威风,仍象在天庭一样“长勺”般摆开,与天上的北斗相互媲美。于是伊通大地上,七星落地的美丽传说被人们越传越广。

  神工凿鬼斧劈现出镜光七星迹,

  脉石玄民冤白居阳播阴幽明高。

  这是伊通“七星石”背面上的一副对联。早在建国前后,伊通县城隍庙的西墙下有一块长约一丈、高约八尺的“七星石”,妙的是此石底地呈粉红色,上有红褐色的水纹,有如一副神工巧造的伊通地图,石上亦有七山,状如北斗,正好象地面上的七座火山一般,且也有一条河在孤山之中穿过。在今天看来,这只是水成岩沉积变质的巧合而已,绝非什么天意神造。但是,人们还是寄托了它更多美好的愿望,随着星移斗转时空流逝,“七星宝地”之说以至于在民间越传越神、言之凿凿。

  独特的地质结构与机理

  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火山,但由于熔岩性质不同,喷发的形式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形状。区别于猛烈爆发而象“挤牙膏”式的为“侵出型”,这样类型的火山由于地幔高温岩浆侵出地表后很快冷却,异质较少,所以具有极高的地质科研价值。伊通火山群均为这种“侵出型”珍稀典型的死火山。

  伊通火山群分布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南端,这是此断裂带的强烈活动地段。16座火山呈两列分布,其方向与断裂的方向一致。整个火山群东西延伸约50公里,南北宽8—15公里,分布范围约500平方公里。这些火山山顶没有明显的火山口和凹地,没有雄伟壮观的火山瀑布和大面积的岩被、岩流等景观,显得有点“其貌不扬”。然而,却发育着许多产状形态不一、粗细各异、不同的岩石柱状节理,它们构成了独特的火山风光和地质景观,实为国内外少见。它带来了地下深部的信息,是地壳活动的有力证据。多年来,先后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百余人次来到这里进行地质考察、研究。说其独特,核心即在于此。

  大孤山是火山群中最高大的一座,其满语名为“阿勒坦额墨勒”,意思为金色的马鞍子。此山呈月牙形穹丘状,山中部凹陷,为开阔平坦的谷地。其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山龄约为870万年,是伊通火山群中最年轻的火山。

  山上有四个山峰,姿态各异,别有韵味。东北峰构造奇特,多组石塔构成的奇特“塔林”被称为“塔林峰”,此峰有“石炮”、“石炕”、“狐仙洞”等天然景观;东南峰浑圆,恰似一只大龟,称为“金龟”,因又象虎头,当地人也叫它“老虎头”;西南峰顶开阔,可容千人站立,由此叫“天台峰”;西北峰为全山最高峰,海拔高度430.5米,峰状如巨象,人称“象峰”,它连接青云峰,亦称“卧龙峰”。大孤山上及山麓树木繁茂,既有天然次生林,又有人工林,每当春风送暖季节,满山一片青翠,野花飘香;及至金秋,则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西尖山相对于大孤山小了很多,山龄约为2080万年。满语名为“西勒富善岗”,“勒富善”汉译为“熊耳”之意。山顶较尖,山坡上部较陡,基岩裸露。该火山玄武岩柱状节理极发育,岩柱最长的可达几十米,直立产出,根根相依,如擎天巨柱,气势雄浑。巨大的岩柱自火山锥体的中心向外,自上而下发散,如伞骨状排列,似一把大伞盖地,又象一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其岩柱与国内闻名的南京桂子山玄武岩柱相比,无论在柱体的规模上,还是在形态完好程度上,都强于后者,且可与被称之为“魔鬼之塔”的美国怀俄明州东北的响岩体柱状节理总体形态相媲美,不愧为“东方魔鬼之塔”的美称,地质学家考察后无不惊叹——“真是国内外所罕见!”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山南坡半腰处发现了一处天然玄武岩岩洞,共一个主洞、三个辅洞。主洞长22米,宽12米,高1.8米,可容百余人之多。经专家考察论证,该洞为稀有的火山熔洞,全国600多座火山中,仅此一处,其科考价值不可小觑。

  东尖山与西尖山相距仅6公里,两山山形相似,都是圆锥性山体,高度相近,遥遥相对,成为姊妹山。其岩石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山南麓有一泉长年溢水,清澈甘甜。山上植被很好,特别是山上的野杏树,每年春天杏花绚烂,数里闻香。东尖山山龄约3300万年,是伊通火山群中形成最早的火山之一。

  其它几座火山也各有不同。马鞍山山形酷似马鞍而得名。其东西宽100余米,南北高、中部低,相对高度只有30米,是较低的一座火山。主要岩石是碱性橄榄玄武岩,山龄约为1190万年。山东侧2公里处,有一天然莲花泡,每年盛夏,这里万千朵莲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赏花观山。

  马鞍山境内有九条河流,素有“九河下哨”之称。这里的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其优质冰晶矿泉水水质全国一流。现在,不断完善的城市供水设施,正在将这得天独厚的琼浆玉液输送到千家万户,滋养着这里幸福的人们;小孤山与大孤山相距15公里,山顶原有一圆形巨石压顶,远望犹如一顶纱帽。小孤山的火山岩岩相较显著,大致可分为火山管道相、爆发相和侵出——喷溢相。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山龄约为1150万年;莫里青山山体锥体明显,“莫里青”为满语“圆而孤”之意,山上有鹰嘴、雄鹰等天然景观。主要岩石是碱性橄榄玄武岩,山岩呈弧形产出,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加大,犹如孔雀开屏的美丽自然景观,令人惊叹。

  在伊通火山群中,保留原貌最好的是“七星山”之一的北尖山,亦称“九龙山”,“九龙”为满语“母鹿”之意。山体基本完整,山上树木茂密。而万宝山与南、北蔡山均位于二龙山水库库区,汛期一到,三山均成为水中孤岛。有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的还有横头山、横小山等火山。

  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

  伊通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满族先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不朽的满族文化。至清朝以来,由于这里被统治者视为满族肇兴之地,于是悉心经营,经几百年的积淀,终形成其独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大驿路遗址,有柳条边遗址,还有皇家御围场,更有辽金古城遗址。而这些,又与“七星山”、“七星福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大黑山脉位于伊通西北部,占全县总面积的24.5%,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大黑山海拔583米。它似一道天然屏障,将历史上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与东部的渔猎民族自然分割开来,并将西北部的冷空气有效地阻挡在大黑山的西侧,与东部的吉林哈达岭山脉共同为中间的伊舒盆地营造了良好的温润气候,非常适宜农业生产,于是勤劳聪慧的满族人民选择了这里世代耕作生息。这里有前“大屯古城、前城子古城、大营城子古城、宋家洼子古城”等八处古城遗址,经考证,这些古城多数为辽金时期所建的兵营,而其中的六座古城均选在“七星山”中的几座火山旁建城,这不能不让后人思考其中的诸多奥妙。

  1681年,清廷开设一条由北京皇华驿经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又称“大御道”。全程1122.5公里,专门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伊通境内驿道长122.5公里,令人称奇的是,这大御道也是自西南、东北走向,循七星山迹,近山而设。

  部落行将遍,吉林望不遥。

  迎人山色近,碍路涨痕消。

  村墅经枫叶,边墙进柳条。

  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

  瞻就心何切,勤劳竞岂骄。

  省方逢大吉,宝穑报丰饶。

  清乾隆帝的这首《入伊屯边门》诗为乾隆十九年东巡经伊通所写。当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固存本族风俗,防范外族进入皇家祖地,遂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一条封禁界线,即今天遗存的柳条边。柳条边沿大黑山而设,全长345公里;东南部还有清“吉林西围场”和“阿木巴克围场”皇家围场遗址;西北有柳边,东南有围场,尽将七星福地揽于怀中,当年的统治者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在民间,人们认为“七星落地”本是神仙点化的,所以当年七星山大都建有庙宇。据《吉林通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之前,伊通境内有寺庙百余处,多建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光绪各朝。民国期间除新建部分寺庙外,还对已倾颓破损的清代寺庙加以修缮,逐渐成为省内寺庙较多的县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庙宇今天多数已不存在。如今大孤山的“青云峰”上有一座青云观,为近年重建,其始建于康熙九年。山下是当年京师通往吉林、黑龙江的大驿路,阿勒坦额墨勒驿站就设在山的南麓,传当年清康熙、乾隆皇帝去长白山祭祖、到东北巡边,都曾路过这里。

  “杨二郎,去担山,压得扁担弯又弯。路过伊通歇口气,留下三山一道川。”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二郎担山”将相邻的三座火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民谣中所提“三山一道川”即指东尖山、西尖山、大孤山与伊通河。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有《题东、西尖山》诗赞曰:

  两峦左右齐,端如双玉乳。

  山顶益有泉,甘美胜酒酃。

  饮之令人寿,童颜可再睹。

  此山本无名,名以东天佬。

  北为长春城,万商于兹聚。

  地脉非偶然,一乳所含煦。

  清雍正六年,东尖山南麓建宝泉寺一座;道光八年,西尖山南麓建玉皇阁一座,乾隆二十七年,小孤山山巅建有白衣寺一座,西北山麓有老爷庙一座,西北山腰还有一座山神庙;嘉庆十三年,北尖山下建有关帝庙一座。遥想当年,七星之地,香火萦绕,香客不绝,其兴盛之景可见一斑。

  伊通气候独特,利于农业生产。七星山下沃野良田,物产丰富。“景台的大葱,小孤山的蒜,伊丹的小辣椒,西苇的大黄烟”,这些名优特产每年大量销往外地,深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新开发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煤、矿泉水等地下资源,更让伊通焕发了青春。其中石油已成为当地重要支柱型产业,而其它资源正等待着人们去更好开发与利用,造福桑梓。

  古州伊通,火山奇观。如今,这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瑰宝,正期待着七星山下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开发出其应有的价值,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这片黑土地更加美丽富饶。



( 责任编辑:包萌 )
四平市节约网   公主岭市节约网   双辽市节约网   梨树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