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榆树第一寺庙
谈到榆树第一寺庙,有学者认为是建于清康熙四年的伯都讷新城的关帝庙。事实并非如此,在解放前的榆树县五棵树盟温站村有一座寺庙,名叫护国寺,史料记载,这座寺庙始建于康熙三年,这才是榆树境内最早的一座寺庙。据《吉林通志》的记载,吉林省内有据可查的寺庙没有早于康熙三年的,因此,这座寺庙也是吉林省最早的寺庙。 据记载,护国寺的香火一度很旺盛,每逢佛教重大日子,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1947年榆树解放后,这座寺庙在破除迷信运动中被拆除。如今,了解它过往的除了史料,就是附近的老人了。据盟温站村89岁的杨子珍老先生的回忆,护国寺奉供的是关羽,所以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关帝庙”。 盟温站村最早的时候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只有一条通往南北的坎坷小路。最初的关帝庙也比较简陋,规模不大,焚香礼拜者寥寥无几。寺庙成了过往客商、赶考举子避风挡雨的地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榆树县五棵树盟温站(驿站)正式开通,东南50里连登伊勒哲库站,西北50里接陶赖昭站,朝廷责成吉林将军管理。驿站开通后,道路相对通畅,为了加强政权的统治,强化民众的思想教育,朝廷投资扩建了关帝庙,并将其命名为护国寺。 护国寺坐落在盟温站村北沟屯的中央位置,和盟温站村相距一公里左右。占地面积2万多平米,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青砖砌墙,青砖铺地,朱红的庙门上方挂着护国寺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上联是:商宰相福禄万古,下联对:汉亭侯忠义千秋。全副对联为檀香木板镌刻,红底描金大字。自成立盟温站(驿站)以后,护国寺得到朝廷的重视,通过地方财主和绅士的捐资,以及寺庙主持和尚的化缘,逐年修缮和扩充,使护国寺的环境日益改善,规模不断扩大。 护国寺门前东西两侧矗立着10米多高的旗杆,在重大佛日和讲经说法时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院内分列10米高的钟鼓楼,东楼悬大钟一口,西楼置大鼓一面。钟鼓楼的青砖墙上刻有“晨钟”、“暮鼓”。据杨子珍老先生回忆,每月的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要击鼓撞钟,早晨清脆的钟声悠扬悦耳,美妙的钟声传出很远。日暮之时鼓声咚咚,警醒世人。钟鼓楼之间有一长约10米的甬道,甬道前面是3米左右宽的门洞,门洞两旁有一人多高的栅栏,栅栏里有一执辔的马童,马童牵着赤兔马。从寺门经过与门同等宽的砖铺甬道,便可进入大殿。大殿四角飞檐,漆梁画柱,为典型的寺庙建筑。大殿正中的位置是关帝的塑像,卧蚕眉、丹凤眼,器宇轩昂,面如重枣,五绺长髯威风凛凛,端坐在虎皮太师椅上,神案前面是木制刀架,刀架上插着一把三米多高的铁打青龙偃月刀,刀旁一侧站立的是身穿盔甲的黑脸周仓塑像,另一侧侍立的是手捧佩剑的白脸小将关平塑像,神位前面并列放着三个蒲团,是给膜拜人磕头施礼用的。每当有人进香礼拜时,当值的和尚就敲起铁罄诵经,还不时地叨咕“随喜钱”歌儿,什么“扔香钱,种福田,培根源。”暗示香客募捐。大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厢房为和尚住持的禅房、客房和藏经阁,西厢房是伙房和寝室。 杨子珍老先生讲:在他六七岁的时候,经常跑到寺庙去玩,听和尚诵经。据说和尚俗家姓李,排行老六,也称为六和尚。杨子珍从小就非常聪明,能把六和尚常诵的经文背下一大部分。有一天六和尚不在,他就坐在六和尚诵经的位置,学着六和尚的样子,手拿木槌念起了记住的经句:奇峰蒿草香,日午照辉煌……一字敲一下木鱼,一句敲一下罄。这时,六和尚已经回来,站在他的后面,他竟然不知,等停下来时,六和尚才说话:小小儿童不许胡来,庙里的经文不是随便可以念的,快给佛祖磕头请罪。杨子珍赶紧磕头,然后就一溜烟地跑回家了。杨子珍老先生退休前是一位皮毛技师,非常睿智和豁达,博学强记,他很愿意将自己知道的往事说给后人,让人们知道过去的历史。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