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随着榆树的开发,人口的增多,集中居民点及市镇的形成,工商业也随之起步并得到发展。 清末榆树的商业活动是从农副产品交换开始的。康熙中叶以后,随着榆树垦荒范围的扩大,农副产品的增加,农副产品的交换已成必然。随着居民点的形成,也随着有了固定的民间产品交易场所,从而形成了集市。集市形成较早的有孤榆树屯、五棵树、大新立屯、泗河城、弓棚子、黑林子、秀水甸子等。这些集市的辐射面都很大。道光年间,榆树境内各集镇相继开设了店铺,经营药品和各种民用品。开设最早的中药铺为世昌永中药铺,开设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丰年间,姜姓在榆树开设了功成当杂货铺。光绪年间,黑林子太平川于家开设“九天、十二德”(店名天字头的九处、德字头的十二处);深井子沈家开设德源、德茂、德实商铺;泗河城周家开设福字五号商铺以及榆树城里功成德的分号—功成全、功信源、功全号等。到宣统元年(1909年),榆树县内共有商铺270户。此外,还有走屯串户的货郎担,进行流动售货。 和集市贸易及商业同时兴起的还有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因供给农家的需要,应运而生且得到发展。行业门类有铁匠、木匠、铜匠、锡匠、染匠、瓦匠等。这些手工业产品坚固耐用,服务于民,非常适合需要。 工业生产开始最早的是造酒业。榆树最早的酒厂成立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在大新立屯开办的德聚永烧锅。榆树城内最早的酒厂为聚成发烧锅(现啤酒厂位置),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一说1812年),可年产白酒300多吨。到同治元年(1862年),烧锅发展到37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发展到52家。 清末,工商业行政监督机关为伯都讷厅衙署的工房,负责办理工商业请求及诉讼事项。工商业的主事机关为商业的酒仙会和工业的三师会。主办事项为代征税捐和代办厅署委托之事项。清代的商业团体酒仙会,成立于咸丰元年(1851年),由37家烧锅、当铺集资经伯都讷厅署批准成立。酒仙会设会董一名、会员36名,均由37家公推。酒仙会不设事务员,由各商家轮流派员经办会务,名为值年。会内所办事务有:一是代收税捐;二是各商店开业歇业呈请之转报;三是商事调解及清算。 清末工业团体三师会成立于咸丰七年(1857年),由石匠、木匠、瓦匠等行业集资呈请伯都讷厅署批准成立。其内部组织由各行匠人公推公头一人,呈请报衙署后,由厅署工房发给论帖(相当于任职批准书)。各行匠人为会员,均须负担会费。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为年会的会期。开会时会员全部参加集会,缴纳会费,唱戏酬神,兴盛一时。三师会承办的会务有:一是应酬官差,即为衙署进行零星维修、作手铐脚镣、木狗等刑具,这些衙署都不给钱;二是统一规定每年各行工价,各行匠人一律遵守;三是筹办每年的年会。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有必要成立联合组织。约在光绪中叶(年代待考),由商人工匠联合组织成立了公议会,负责商工业联络指导及公益事项。至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1908年6月23日),依吉林省商务总会试办简章,将公议会取消,成立榆树商务分会。分会设商务总理一人、议董若干人,均由全体商工业经理选任之,任期为一年。清末出任过经理的有李若堂,为闵家屯恒德当财东;樊致荣(庆余),为土桥子裕昌当财东;沈景全(育田),为榆树城德兴当财东;赵焕章(兴楼),为榆树城裕升东当财东。商务分会处理日常事务者,置坐办一人,先后出任坐办的有孙立三、赵焕章、史钧章。商务分会的经费由各商工业按资本多少收缴。到民国年间,商务分会改为榆树县商务会,后又改为榆树县商会。( 责任编辑:王丹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