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榆树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榆树

  地方资讯
长春市残联领导到我市调研本年度残
全市“双向承诺”“五化”建设动员
我市教育系统开展反恐怖袭击、防暴
“纯洁政法队伍、铸造忠诚铁军”主
市水利局开展2021年“世界水日
共青团榆树市委组织志愿者开展“大
城郊街道扎实开展春季人居环境整治
全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
 
  节约行动
副市长高洪洲参观考察畜禽粪污和秸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节约用水倡议书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刘家镇召开廉洁过年、勤俭节约工作
榆树市环保局召开厉行节约廉洁自律
榆树市开展国土资源节约模范县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榆树第一所学校“种榆书院”
时间:2016-1-7  来源:榆树新闻网  
  种榆书院是榆树第一所学校,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
  
  随着榆树的开发,居民越来越多,私塾也办了起来。到同治十一年时,榆树已有五人考中举人(梁协南、于凌辰、于凌云、于荫霖、于观霖),其中梁协南、于凌辰、于荫霖三人已经考中进士。种榆书院是经于凌云倡议,户部批准,由地方绅士捐修。
  
  种榆书院位于现培英小学院内。书院建筑座北朝南,全是条石地基青砖瓦房。种榆书院修有古式门楼一座,精美别致。门楼高6米,上盖铺有青瓦,无脊饰,两侧有对称六兽哮天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门楼盖下为木结构,朱红门扇,雕梁画栋,门楣上高悬匾额。正面(南面)题书“培英堂”,背面题书“种榆书院丙子状元曹鸿勋题”。之所以称种榆书院,大致因为“榆”为孤榆树屯地名的简称(当时榆树称为孤榆树屯),榆也代表树木的榆树。“种”则有播种之意。“种榆”则棵理解为在孤榆树屯播下了树种。种榆书院正门两侧门柱上有木刻对联一副,题为“入室自升堂一代阶梯基小学,树人同植木百年梁栋蔚孤榆”,为清末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入室自升堂”来自“论语”:“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室即内室,堂为外屋。想进入内室必经堂屋。“基”,动词,开始之意。“蔚”,动词,荟萃、聚集之意。此联意为入内室必经堂屋,想成人才须丛小学开始;培养人才如同种树一样,将来栋梁之材定会荟萃榆树。
  
  种榆书院正对门楼建中厅三间,东跨院正房五间,曰培英堂,是就读生童的课堂。西跨院正房五间,曰右文堂,是地方绅士会议所。西跨院有西厢房五间,为厨房及夫役的寝室。中厅后院建有六栋各三间的正房为学生教室及寝室,称为六斋,每斋各悬匾额,分别为尊德、乐道、居仁、由义、知言、养气,为于观霖题书。光绪元年(1875年),经礼部批准,在种榆书院内添设考棚,由绅士在正门内中厅前捐建东西厢房各五间。种榆书院设立之初,就读生童二三十人,最多时可达五六十人,最少时仅十多人就学。生童年龄不等,小的十几岁,大者可二三十岁。生童就学的目的是为参加童试以考取生员(秀才),以便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举人(也有已考上秀才仍在这里学习待考的)。书院学习的课程为四书五经、时艺(学写八股文)及诗帖。书院的负责人叫山长。山长每三、两日讲课一次,平时生童死背经书。每月课(即写作文)三次,逢八习作。一次由地方官命题,叫做官课,另两次由山长命题,叫做斋课。每次作文批阅完毕,评出甲乙各等,张榜公布。每月还举行一次课考生员、童生的考试,日期不定,试后评出等次列榜公布并有赏赐。生员甲等取三名,各赏钱六吊;乙等取六名,各赏钱三吊;丙等无定额,亦不赏钱。童生甲等取五六名,各赏钱两吊;乙等十数名,各赏钱一吊,丙等无定额,也不赏钱。
  
  书院经费来源,伯都讷厅官邵守正提厅罚银三千两,发商生息,作全年经费,另拨号荒地八十余垧补助延聘山长修金及补助生童伙食。光绪二年(1876年)始聘山长,由地方官负责,聘请品学兼优又有功名的人担任。首任孙玉芳,山东莱州府举人;二任柯邵忞,山东胶洲人,翰林院编修;三任郎郡章,山东潍县举人;四任王文珊,伯都讷厅(榆树)举人;五任吕廷翰,顺天房山县举人;六任曲永胜,奉天昌图府拔贡;七任曹德禄,吉林府恩贡;八任王文珊。山长聘金由官家支给,年约纹银千量。
  
  种榆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改建为榆城学堂,为清末学校教育之始。历经变化,后为榆树师范附小,现为榆树市培英小学。

( 责任编辑:王丹丹 )
长春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