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榆树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榆树

  地方资讯
长春市残联领导到我市调研本年度残
全市“双向承诺”“五化”建设动员
我市教育系统开展反恐怖袭击、防暴
“纯洁政法队伍、铸造忠诚铁军”主
市水利局开展2021年“世界水日
共青团榆树市委组织志愿者开展“大
城郊街道扎实开展春季人居环境整治
全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
 
  节约行动
副市长高洪洲参观考察畜禽粪污和秸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节约用水倡议书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刘家镇召开廉洁过年、勤俭节约工作
榆树市环保局召开厉行节约廉洁自律
榆树市开展国土资源节约模范县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四万年前榆树人口的衍变
时间:2016-1-7    
  早在四万年前,榆树大地上就有“榆树人”繁衍生息。他们应该是少数民族的祖先。到汉代为秽貊族,以后为勿吉族、肃慎族、女真族,最后即为满族。到辽、金时期,榆树境内西部为鲜卑族生活地域,东北部为女真人地域。元、明两代,榆树境内无人居住。康熙中叶榆树设驿站时,首先进入榆树境内的仍然是旗人(满族)。他们先是充任驿站的站丁,后又有家属及居民在驿站附近生活。驿站兴盛时期,盟温站(五棵树镇盟温站村)有旗人1040人,登伊勒哲库站(秀水)有2121人,喀伦站(太安乡新站)有335人。光绪八年(1882年),榆树境内有满族1700户,9700多人。到1934年为2230户,25300人。以后有些满族改为汉族,所以到1982年,才为7783人。
  
  汉族进入榆树,早在辽金时代已有。当时辽的鲜卑族招贤纳仕,中原一些汉族知识分子随鲜卑族进入了榆树。但元灭金时,境内汉族被赶到渤海国,女真人被赶往原扶余。汉族重新进入榆树,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当时从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迁来汉族201人,在孤榆树(现城郊榆树村)开荒种地。随着榆树土地的逐渐开垦,乾隆嘉庆年间从山东河北一带迁入大量的汉民,人口与日俱增。资料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伯都讷厅属地(当时尚未设伯都讷厅)新编民户(汉族)3416户,共10248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编审民户共4006户,共19150人;光绪八年(1882年),编审民户共14349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编审民户14476户,共138868人(以上数字均含榆扶两县人口)。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榆树县共有76447户,人口为323346人。榆树人口增加较快的时期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主要是靠从关内大量移民而增加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时,榆树县人口为470634人。榆树人口突破50万是在1930年,人口数为502822人。突破60万人是在1941年,人口数为61697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榆树人口为655021人。榆树人口突破70万是在19954年,人口数为702239人。突破80万是在1966年,人口数为813480人。突破90万是在1969年,人口数为906330人。到1973年,人口数突破了百万,为1019261人。突破110万是在1979年,人口数为1103334人。突破120万为1996年,人口数为1215217人。这组数字反映了榆树人口增长的情况。
  
  除了满、汉族之外,进入榆树的少数民族较早的还有回族。清代乾隆年间,由山东迁来多户回族,由甘肃也迁来一户(顾姓)。在咸丰、同治年间,境内回族已有二十余户、百余人口。后为逃避战乱,多迁至黑龙江省阿城市。到1929年,县城只有6户、牛头山11户、五棵树15户。到1937年全县共有回族163户,1070人。到1982年,全县共有回族1644人。
  
  朝鲜族进入榆树生活已是民国时期了。1925年,县知事谭书坤价买拉林河沿岸荒地数百垧,合资开设稻田公司,聘用朝鲜族金姓者为经理,招集朝鲜族200余户,开渠种稻,为榆树县有朝鲜族之始。到1937年,尚有朝鲜族165户,626人。建国后,于1948年春,省人民政府从延吉、和龙县迁来朝鲜族730户,4000余人,垦荒种稻,成立延和村,即现在的延和乡。
  
  榆树其他少数民族,则是零散进入榆树的。

( 责任编辑:王丹丹 )
长春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