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驿站是传递国家公文军事情报、接待过往官员的地方。 榆树自元朝后,境内无人居住,明和清初均为皇家围场。清代康熙皇帝为加强东北的边防,在吉林将军管辖境内开辟两条陆路交通干线。其中一条是北路驿站从吉林至伯都讷,然后过松花江与黑龙江省的茂兴站相接,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交通要道。此路线在榆树境内又分出一支向北而到达拉林、五常、双城。另一条是经吉林的东西驿路。 北路驿路从吉林站(当时叫吉林乌拉)出发到伯都站,共十一站、十段驿路。每段路40-80里不等,一般为50-60里。 榆树境内第一个驿站是登伊勒哲库站(又名登格尔哲库站、腾额尔哲库站、秀水甸子站)。此站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位于今秀水镇所在地。登伊勒哲库为满语、意为锈水,后演变为秀水。 此驿站为砖瓦结构建筑。正房五间为办公室,处理公务及接待官员。东西厢房各五间,东为存粮草之用,西为伙房、住宿之地。驿站南十米处有五间马棚,系饲养牛马的地方。南下坎有水井一口,以供人畜饮用。 此驿站南50里接法特哈站(现法特)。此站为分路驿站,西行50里至盟温站,去伯都讷城;北行80里至蒙古卡伦站(现新站),去拉林及以北各城。 此站有由吉林将军任命的驿使负责处理驿站事物。额设笔帖式一员,领催委官一员,站丁35名,马35匹、牛35头。 盟温站位于五棵树镇盟温站村庙西屯东,与庙东屯接壤,西距松花江约5里。东南50里接登伊勒哲库站,西50里接陶赖昭站。盟(蒙)温站为满语,意为土岗子,因驿站南北地势均较高。盟温站也设于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驿站的驿使有笔帖式一员,领催委官一员,站丁30名,马30匹、牛30头。 蒙古卡伦站(又称蒙古喀伦站、新站),即今太安乡新站村新站屯。西南80里接登伊勒哲库站,北80里至拉林多欢站。此站为康熙末年建,驿站也设笔帖式一员,领催委官一员,站丁30名,马30匹、牛30头。 上述驿站均由吉林将军统管。驿站的官员为笔帖式和领催委官,都由吉林将军委派。驿站的站丁称为领催壮丁,系由旗人(满族)派充。站丁发给一定土地,生活自给自足。马、牛每年给30%的死亡率,准予增添。驿站夫役、马牛草料棚圈等项经费,拨款报销。 每次驿站传递邮件,皆须验以邮符(即邮递的证件)。由官驰驿者,给的邮符叫勘合;由兵驰驿者,给的邮符叫火牌。公文限马上飞递者,日行三百里。其紧急公文则标明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站丁须按限驰递。公文或有物件须人传递背负者,每日行一或二站。 驿站的开通,对榆树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这时起,榆树境内又有了人类活动,开始了农业的开发。 榆树的三处驿站于宣统二年(1919年)撤消。( 责任编辑:王丹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