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榆树市坊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太平川于氏家族的故事,如今,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筛选和整理,正在被编撰成章回体小说《于府兴衰录》。 于府在今榆树市黑林镇太平村第6组(太平川屯)。于府的原貌,早已被历史淹埋,但在满清后期有着“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美称仍闻名遐迩。于府不但自家注重文化,也带动了吉林文化的发展。当年伯都讷厅种榆书院及其考棚是于府叔侄两代人倡议捐资修建的。种榆书院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比吉林崇文书院早两年,比长春养正书院早12年。光绪元年(1875年),种榆书院设考棚,仅比吉林试院晚5年,这是当时吉林地方仅有的两处科考场所。10年后,第三处考棚才在长春养正书院设立。榆树文庙和魁星楼两处重要文化建筑,也都是在于府的倡导下修建的。 太平川于府对吉林地方的近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清末民初被誉为“榆树三才子”的王朴山、张云责、李光汉,均就读于种榆书院,后来他们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为寻求救国真理,李光汉与张云责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于1916年创立了吉林私立毓文中学,李光汉担任校长,张云责任教务主任。“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光汉和张云责在毓文中学创办《春鸟秋虫》校刊和《毓文》周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成为吉林“五四”运动后的强音。 章回体小说《于府兴衰录》记述了于居安闯关东落脚大干州,即太平川。于龙川、于凌奎父子二人开创家业,于凌辰、于荫霖叔侄五人考中进士在京城及外地为官,以及于府后来败落的全过程。该书作者是肖允楼和薛玉国,他们尊重史实,文风朴素,笔法细腻,可以使读者特别是担负一定职务的为政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从正反两个方面受到修齐治平的启迪。全书40回,近30万字,时间跨度一百余年,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晚清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 肖允楼、薛玉国两位作者,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他们到太平川屯踏查当年于府留下的遗址,寻访了解于府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还与山东于氏后裔取得联系,搜集到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该作品初稿已近尾声,今年十月可望付梓。( 责任编辑:王丹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