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庙是供奉孔子及历代名人的地方。清朝时凡有学额的地方,准许修建文庙。伯都讷厅文庙(后改称榆树厅文庙、榆树县文庙)建在孤榆树屯东南隅、种榆书院南、学府东、魁星楼北(现第二幼儿园),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经当时举人后为进士的于观霖倡议由绅商捐修。当时,伯都讷厅有学额五名,即每次童试可录取童生(秀才又叫生员)五名。录取的童生应归学宫管理,而学宫就附设在文庙之内。因此,有学额的地方才能有文庙。伯都讷厅文庙座北朝南,院落为南宽北窄的梯形。南端东西宽16丈5尺(55米)、北端宽11丈4尺(38米)、南北长19丈9尺(66.3米),总面积为3083平方米。 文庙四周筑有约2米高、石基础、黄土大墙,墙顶修有其脊的瓦墙帽。东墙有一“圣域门”通向与它同时建起的“节孝祠”。南面无门,在应修正门的地方的里面修有照壁(影壁)一堵。西墙开有朱红色的正门,名为“贤关门”。门前有台阶,阶下临南墙角处埋有露出地面1.5米左右刻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马”的碣石。 文庙内的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是照壁、泮水、棂星门、戟门、甬路及东西厢房、大成殿、崇经祠。照壁在南墙内正对预留正门的位置。如果本地有人考上状元,才可在此开修正门,供状元在此进入文庙。而没有出状元前不修此门,人员只能从贤关门出入。榆树因没出过状元,所以正门未开修。泮池是用砖砌成的月牙型的池子,上修有泮池桥。得中状元者必须从此桥通过去拜孔子神位,别人不可走此桥。因而“游泮水”也是考取状元的雅称。泮池北的棂星门是中高两边低的牌楼式建筑物。再北是戟门。过戟门是砖铺甬路,路两侧是各为三间的东西厢房,两房格式相同,都是砖瓦结构的前出一米多廊檐的建筑物。这里是奉祀历代皇帝准许进入文庙奉祀的“先哲”、“先贤”的地方。甬路直通正殿“大成殿”。大成殿也为三间,结构与厢房基本相同,但要高一米多。从甬路上大成殿修有台阶。大成殿正中设有高为4.45尺(1.48米)的朱地金字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两侧对称地摆放比孔子牌位稍矮稍窄的“四配”(东为颜回、子思,西为曾参、孟柯)的牌位。四配牌位高为3.55尺(1.06米)。再下摆放的是比四配牌位再矮的“十二哲”的牌位,牌位高2.65尺(0.8米)。十二哲东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为冉耕、宰子、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出正殿,绕到殿后为崇经祠。崇经祠供奉五王(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等神位。文庙设有奉祀官,主持每年春、秋的两次祭孔大典和日常对文庙的管理。民国时期担任过榆树文庙奉祀官的先后有樊荣致和傅善堂。 每年的春丁日和秋丁日都要在文庙举行奉祀大典。春丁日为农历二月的上丁日(即第一个丁日),秋丁日为农历八月的上丁日。清朝、中华民国即日伪统治时期,都尊崇儒术,因而祭孔都很隆重,而且都从古制,有三牲(猪、牛、羊)供品。据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丁祭孔供品有猪六口、羊六只、牛一头和供菜、冰糖、鲜果等,共用钱29041吊(永衡官贴);这年秋丁祭孔用钱29890吊。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祭用钱48288吊。历年这笔开销都较大(约占全县总支出的千分之一)。可见祭孔是相当隆重的。每次祭孔都由祭祀官主祭,县长及各方面官员陪祭,并邀请绅商士子、儒教名流、各校校长及师生代表等参加。 榆树文庙于榆树解放后拆除。( 责任编辑:王丹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