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华,原名维汉,字华昌,1904年生于河北省临榆县。幼年随父来到吉林省榆树县福安乡夏宝屯安家落户。从小随父学医,18岁时就可单独行医。1931年年初,杜伯华到榆树县城自办华昌大药房。
“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地下工作者李向之教育启发下,杜伯华以华昌大药房为立脚点,以行医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建立起榆树县第一个党的地下联络站。当时党组织交给杜伯华三项任务:搜集敌伪组织的情报;掩护抗日工作人员;以物资接济抗日武装。在杜伯华的精心工作和积极努力下,这个联络站在反满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3年8月,李向之回榆树时就住在华昌大药房,抗联三军二十一支队队长杨文清、刘工人,抗联十军高级参谋翟亚夫(又名翟飞)等同志找汪亚臣部队,都是通过杜伯华与之联系并加以护送的。当时抗联缺医少药,红伤药更是奇缺,杜伯华千方百计弄到手并运送出去。华昌大药房每天收入300多元,杜伯华将这些收入绝大部分支援了抗日斗争。杜伯华不但在物资上支援抗日武装,还广泛联络反满抗日爱国志士,在他的教育和鼓励下,李世英成了一名抗日英雄,伪警察刘杰积极向杜伯华提供日伪情报。1936年5月,刘杰得知日伪特务机关将秘密逮捕杜伯华这个情报后,立刻告知杜伯华,并同杜伯华一起到北平找到党组织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1936年秋,杜伯华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抗日游击队,任国民抗日军政委兼二总队政治主任,多次率队参加战斗。1940年8月,组织调任他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1941年6月30日在河北省唐县参加试验一种新药时中毒,不幸牺牲,时年36岁。
建国后,榆树人民为了纪念他,榆树县人民政府将“华昌大药房”所在的街道,命名为“华昌路”。2000年,在原市政府对面,华昌路南侧,原榆树宾馆和老榆树公园位置修建一处广场,命名为“华昌文化广场”。 ( 责任编辑:朱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