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福(1931-1998),原名张国富,1931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新立镇一个农民家庭,是一名隐姓埋名的战斗英雄。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16岁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因屡建奇功评功时张国福被评为了特等功臣,建国后他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退休后直至临终他也从未给国家和地方增添任何负担。
1947年5月,解放军向东北国民党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张国福俘虏了国民党中将赵伯昭,战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伯昭》为题,报道了这段战斗故事,使张国福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并且被记大功一次。
1948年9月12日开始发动辽沈战役,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军出东北”的指示下。张国福在攻打胡家窝棚时,敌人的阻击炮火十分猛烈,几十次的冲锋,伤亡惨重,进攻未果。当部队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福投出的手榴弹,落在了敌指挥官身边,吓得敌指挥官不知所措。攻下了胡家窝棚后,张国福被师长夸做“1947年5月,解放军向东北国民党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张国福俘虏了国民党中将赵伯昭,战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伯昭》为题,报道了这段战斗故事,使张国福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并且被记大功一次。
1948年9月12日开始发动辽沈战役,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军出东北”的指示下。张国福在攻打胡家窝棚时,敌人的阻击炮火十分猛烈,几十次的冲锋,伤亡惨重,进攻未果。当部队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福投出的手榴弹,落在了敌指挥官身边,吓得敌指挥官不知所措。攻下了胡家窝棚后,张国福被师长夸做“小英雄”。
1950年的英雄代表大会上,张国福作为全军78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出席了此会,毛泽东主席把张国福从代表的人群中拉出来,让他与周恩来总理并肩站在一起。
1951年,张国福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敌人轮番狂轰滥炸下,全连战士除了张国福全部阵亡,张国福一人坚守阵地七天八夜,未让敌人攻上高地。这次战斗中,胸部负重伤的张国福被转回国内,在长春疗伤。
1952年康复后,张国福回到部队后就被送到湖南衡阳军校深造,但培训还没结束,张国福就提前结束了军校的深造,复员回了地方。在军校深造时,张国福收到许多各地的女大学生给他写的信,表达了对英雄的爱慕之情,但张国福还是与同一村的任宝莲结了婚。很长一段时间,张国福一家7口挤在12平米的平房里,从进厂到退休,他都是四级工。5个儿女大多自谋职业,最困难的时候,张国福就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天不亮捡煤矸子取暖,省下班上发的饭拿回家给孩子吃。
张国福回到原籍吉林榆树后,当地政府对他非常重视,经常请他作报告,讲述战斗经历,还准备安排他到县机关领导岗位工作。张国福却一心只想在家务农,不想做官,在家乡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他就将原名“张国富”改为“张国福”,到了需要工人的鹤岗,在矿务局消防队干起了消防员。消防队解散后,他便留在矿务局所属的火药厂当了20多年的火药工,直到1986年退休。
张国福到鹤岗时,档案、户口、复员证、立功证什么都没带,隐瞒了自己的战功,做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几十年间,连单位的同事和他的儿女,只知道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别的都一无所知。 ( 责任编辑:朱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