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青瓦烧制与雕饰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材料,它承载着我国各个时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在榆树市大坡镇,因这里出产一种黏性极强的黄黏土,上个世纪是远近闻名的民间窑场,这里以烧制的瓦盆瓦罐而著名。
其中以“徐家窑”最为著名,最鼎盛时期“徐家窑”有窑帽近二十座。
“徐家窑”就是现在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的前身。曾在这里,无数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技艺精湛、品质极高的烧窑制品,青砖青瓦的院落里,冒着缕缕青烟的老窑,古城今日,正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和今日的传承……
目前,榆树大坡古城遗址旁,其百年工艺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曾有的辉煌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重访故地,昔日的文化底蕴和今日的现代气息相融合,让百年徐家窑更具神秘色彩,给市民无限的遐想和回忆。
窑,对于现代人来说看似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名词,但在榆树市最南端的大坡镇所在地两公里处,民窑就位于榆树大坡古城遗址旁,其百年工艺已经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百年徐家窑,再次将古老的工艺与现代化的艺术相结合。
通往那里的一条乡路,两旁绿意葱葱,徐家窑的烧造工艺沿革至今,曾经的兽面瓦当、筒瓦、板瓦等,或缠枝花纹滴水,或绿意藏东使得触手可及,总给人以穿越的感觉。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勤劳人们,用智慧创作了属于这里地方特色的价值。
或许,正是有了徐家窑的存在,让源于辽金时代的大坡古城不仅成为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那些追寻它足迹的人们执着前行,也让后代人踏寻着前辈的足迹,传承古老工艺。
徐家窑烧造工艺总结出大量的口诀,其中青砖青瓦的烧制口诀就有:
“要取土鳖挖深,一尺下面有黄金。”
“一浸二泡三合宜,人踩棒打是好泥。”
“泥是丈夫模式妻,抽抽打打出好坯。”
“哥们一大垛,不许挨着坐。”
“小火冒黑烟,潮气飞满天,大火封海烟,水土变成砖。”
“烟囱冒蓝烟,快把窑门关龙王吐玉浆,红砖变青砖。”
徐家窑的口诀代代相传,完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言传口授,用心领悟,看(烟儿)、闻(味儿)、听(下水的声音)、摸(开窑前窑门的温度)。
黑龙江漠河的李金庸祠堂、海林的威虎山城、吉林长春的伪皇宫、辽宁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内蒙古的海拉尔的古典建筑群等,都是使用从这里走出来的制品青砖、花瓦、布纹瓦、狗头、滴水、各种脊兽等,如今的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已成为东北最大的古建筑烧制窑场。
榆树市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主要是青砖青瓦和砖雕工艺,是在融合了中原烧制传统技艺基础上,又结合了东北地区地理气候民俗特点创新发展,其烧制的青砖青瓦和砖雕古朴厚重,民俗意蕴浓郁。
青砖青瓦和砖雕是我国建筑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材料,它承载着我国各个时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多年前考古专家来到大坡镇,从古城形制和出土文物看,该城当系辽代一座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边境城址,具有辽代州治一级的规模。经专家考证为辽金时代的军事城。大坡古城位于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东南2公里的漫岗上,当地称之为营城子。
一条乡路,两面青绿。绿地中央的大坡古城遗址石碑上,标注着确立年份:1981年4月。曾经的板瓦、筒瓦、兽面瓦当、绿釉瓦、缠枝花纹滴水、忍冬纹雕砖在许多年后被大家从地里翻拣出来。历史,便在这青砖瓦片中触手可及,以至于,而今再看遗址旁的“徐家窑”,总有种穿越之感。
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现有厂房2000平方米,占地近5万平方米,有青砖、青瓦、板瓦、琉璃瓦、龙、兽、吻、砖雕等五条生产线。如今的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已成为东北最大的古建筑烧制窑厂。民俗专家郭相武告诉记者,就因为有徐家窑,历经风雨沧桑的许多古建筑群才得以修缮保护,徐家窑是东北三省年代最久远的一座老窑。徐家窑第三代手艺传承者徐加利谈到修缮古建筑显得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没少修缮古建筑,一些寺庙和一些古建筑破烂不堪,如果想恢复以前的原貌,就要用这些古建筑材料,而这些古建筑材料在制作上要与原有古建筑一模一样,所以烧制古建筑过程中丝毫不敢大意。如今在他的手中,数百座寺庙和古建筑得到了修缮。
榆树市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要求极高,青砖青瓦的工艺复杂,且道道工序都需极高的技术技艺才能够完成。
老工匠们通过“看烟、闻味、听声、触摸窑门的温度”等方式来把握烧制术。烧制大体分为取土、踩泥、破坯成瓦、装窑、焙烧、闭窑、开窑等八个步骤。
砖雕分为选坯、浸泡、打磨、勾画图案、雕琢等五个步骤。生产出的商品有很强的耐寒、耐热、抗腐蚀、抗风化的特性,在东北极寒极热的环境条件下能保证不起皮、不脱落、不爆裂。
老工匠们精湛的烧制术八个步骤
1.取土。选择有黄黏土的地方,去掉表面些许的生土,选黄金色土层为好,晾晒、粉碎成粉末,浸泡后干湿湿度,以用手能揉为宜。
2.踩泥。浸泡一天以上的泥土开始和泥,传统的方式是用脚踩,也有用木条,铁棍等工具的,一条一条地处理。
3.做坯。根据尺寸规格,制作坯模烧制而成,瓦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用专用工具把和好的泥堆放成墙形,用拉板把泥墙的泥拉成片,用手工把泥片包到瓦轮上,用工具拍打成筒形,放到场地晾晒,要及时掌握天气、风力、干湿度等自然元素,防止干裂。
4.成瓦。当水分挥发至相当程度(瓦筒口上显微黄色)时,把坯破城瓦形,放室内备干至同一颜色时,再搬到操场上晾晒,然后上窑烧制。
5.砖坯、滴水、勾头等脊件的干燥方法同上。起脊檐件等需要在不干时,用手工雕制图案或造型。
6.装窑。青砖青瓦烧制需要封闭式的窑,俗称罐窑,还要经过严格选坯,认真码窑,科学装窑等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是跑潮,即点火后二十四小时内严禁放大火,其次是上小火,而跑潮至坯子显黄色时逐渐放小火,此时封闭海眼天窗,最后加大火,待坯子呈红色时开始加火,烧成杏黄色为佳。
7.闭窑。窑的烟窗冒出蓝色的烟后,开始闭窑,从火眼、气眼、窑体开始灌水,要严格掌握下水的速度、数量及时间。
8.开窑。待到窑的温度彻底冷却,即可开窑了,一窑崭新亮丽的青砖瓦问世。
雕砖取材于徐家窑的黏土,做成“泥筋”后,用以木生火烧制成坯,然后再借助金属工具之力雕琢成花,完成了五行相和的全过程,成为独立的、特有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代,达官贵人、宏商巨贾纷纷构件豪宅,雕刻产品供不应求,砖瓦产业为适应需要,就必然扩大规模,促使大部分泥瓦匠人学习砖雕工艺,砖雕匠人由此大批脱颖而出。 ( 责任编辑:朱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