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榆树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榆树

  地方资讯
长春市残联领导到我市调研本年度残
全市“双向承诺”“五化”建设动员
我市教育系统开展反恐怖袭击、防暴
“纯洁政法队伍、铸造忠诚铁军”主
市水利局开展2021年“世界水日
共青团榆树市委组织志愿者开展“大
城郊街道扎实开展春季人居环境整治
全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
 
  节约行动
副市长高洪洲参观考察畜禽粪污和秸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节约用水倡议书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刘家镇召开廉洁过年、勤俭节约工作
榆树市环保局召开厉行节约廉洁自律
榆树市开展国土资源节约模范县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慈禧太后结拜榆树黑老太
时间:2016-5-7  来源:城市晚报  作者:李纳 陶彬

种榆书院 赵禹/摄

人们都相信,魁星楼是一个能带来好运的地方 赵禹/摄

  清朝三百年间,榆树总共出了8位进士,太平川于氏就独占5人
  
  为了表扬于家母亲育儿有方,慈禧太后命人一路八抬大轿将她抬进京城
  
  于氏科考传奇和显赫家世流传至今,百年后人们依然坚持在魁星楼下许心愿
  
  大干州,太平川,于(鱼)跃龙门亲眼见,一家大小都为官,条条鱼(于)儿上了天……”简单的一段民谣就写出了太平川老于家百年前是怎样的显赫,而且当年为了表扬于家母亲育儿有方,慈禧太后还与于家母亲结拜干姐妹,一路八抬大轿将她抬进京城。
  
  2013年伊始,榆树市榆树公园内,拂去岁月的风霜雪雨,百年前,老于家修建的魁星楼经过重新修葺后凛然伫立,巍峨,挺拔。
  
  夕阳西下,一对前来参拜的母女告诉记者,清朝三百年间,榆树总共出了8位进士,太平川于氏就独占5人,大家流传,因为魁星的笔指着他们家的方向。尽管百年过后,每逢考试,前来这里参拜魁星君的学子和家长络绎不绝,他们或循楼观望,或瞑目许愿,希望亲朋好友能沾得一丝灵运,下笔如有神助。
  
  {传奇}
  
  榆树8名进士于氏家族占5人
  
  于家黑老太与慈禧太后结拜,而且每逢进京参拜,沿途于家人从不吃别人家的饭,因为当年显赫的于氏家族买卖遍布大街小巷,随处都能到自家的店内休息、吃饭。这不是传闻,而是史实。
  
  2013年伊始,踏着厚厚的积雪,带着对于氏家族的好奇与神往,记者与吉林省著名考古专家郭相武老师一起来到榆树市,探寻那些散落民间的于氏故事。人士沧桑,风云变幻,只有巍峨的魁星楼,宁谧的种榆书院,证实着于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和显赫。
  
  提起榆树黑林镇太平川,榆树人几乎家喻户晓。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太平川的一个家族发生的奇人奇事,使太平川声名大振,荣耀一时。
  
  郭相武说,大清三百年间,榆树境内,一共出了8名进士,太平川于氏家族就独占了5人。
  
  家世显赫可与大观园相媲美
  
  于氏家族的第三代于凌辰为道光年间甲辰科进士,第四代子孙中,于荫霖考中咸丰年间己未科进士,于蘅霖考中甲戊科进士,于观霖和于钟霖同年考中,为光绪丁丑年进士。第三代辈中,老大于凌奎所生七子,四子都中了进士,其余三个儿子也都是附贡生。值得称道的是,七子于钟霖还是翰林院学士,官至记名御史;三子于荫霖亦是翰林院编修,还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按照清朝的吏治,各省巡抚皆是二品官员,然而,于荫霖却因其卓著的政绩,被皇上破格赏赐一品顶戴花翎。于荫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民间素有“包青天”的美誉,成为吉林入传第一人。《清史稿》中,史官对于荫霖的评价极高,称其不畏权贵,屡次弹劾与俄罗斯议和大臣崇厚,为大清争回“天山界地数百里”江山。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同榜举人,同榜进士本已难得,“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奇巧情景,在逾千年的科考史上,更是独一无二。可以想见,于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太平川,应该可以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相媲美。
  
  黑老太与慈禧结拜为干姐妹
  
  世人传称,慈禧太后曾与于家黑老太(于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结拜干姊妹。据说,慈禧太后闻于家有一奇女子,脚大一尺三寸,满脸麻子如繁星当空,面色黝黑,可谓生得极丑,人称黑老太。然而,就是这位面相极丑的黑老太却养育了四名进士,成就了“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传奇故事。于是,慈禧太后颁下懿旨,要见一见这位黑老太。相见之后,黑老太的仁厚和机智深得太后欢心,遂与其结拜为干姐妹。虽然此一说仅为稗官野史,但于氏家族昔日的荣耀也不言自明。
  
  为了更多地了解历史真相,记者在榆树市文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宋东安书记的陪伴下来到了陈春林先生家中。陈春林,榆树市黑林镇(谢家乡)人,曾任榆树市教育局副局长,参与榆树文史资料,参与编写《榆树市志》、《榆树市乡镇志》及《榆树年鉴》。于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在孩提时代就走进了他的视听。为了寻访于家故事,他走进乡间,遍寻典籍,梳理出了于氏家族发展的脉络图。
  
  {落寞}
  
  乡间流传“牛上房,车上树”
  
  乡间传说,于氏家族的第一代于居安本是山东潍坊县人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江湖郎中,靠着行医治病养家。乾隆年间,山东大旱,为了躲避灾难,于居安便带着儿子于龙川离开了家乡。正当于居安和于龙川父子为前程烦忧时,却碰见一位邋遢相士,该相士告诉父子俩,一直向北行,直到看到“牛上房,车上树”,便可扎下根来。说完相士便突然消失了。
  
  于是,于居安带着儿子,一路北行。一天,父子俩走到了孤榆树附近,小龙川抬头一看,恰好看到一头牛正在房顶上吃草。原来,孤榆树这个地方,当时盛行挖地窨子,老牛在平原上吃草,也仿若爬到了房顶。再一扭头,又看到一台纺线的车子正好挂在一棵大树上,“这不就是车上树吗?”父子俩走了数月,终于落了脚。
  
  这个地方就是孤榆树大干州。于氏家族总觉得“大干州”对“于(鱼)”不利,显赫之后,便将“州”字中的水借给“大干”,更名为“太平川”,“太平”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一把大火于家大院被焚烧殆尽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于氏家族纵然辉煌显赫一时,但最终也没能逃过分崩离析的悲惨结局。光绪年间,太平川于氏家族的一些后人以及府中家丁护院仗着权势,开始横行乡里。这才让落魄秀才汤文硕找到可乘之机,勾结吉林将军常顺,搜罗了一十二条罪状,奔赴京城告御状。龙颜一怒,显赫的于氏家族轰然倒塌,于钟霖吞金自杀,于荫霖也因此“废居京城”,直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才被重新启用。
  
  一个鼎盛的官宦之家,就这样败落了!一夜间,一把大火把于家大院焚烧殆尽,于氏族人,有的外逃,隐姓埋名苟活于乡野之间,有的被官府逮捕,悉数流放。如今的榆树市黑林镇太平村,已经没有了于氏家族的后人,徒留下一些传说故事在世代传唱。
  
  {贡献}
  
  于家已成为榆树市文化名片
  
  种榆书院,位于榆树市榆树公园中,青瓦红楼,画栋雕梁,两扇朱漆大门铆饰铜钉,门楣上悬有“培英堂”匾额,清光绪年间状元曹洪勋所提“种榆书院”四字悬挂其上。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是吉林的第一所书院。
  
  种榆书院是于凌辰(于氏家族第三代第三子)、于凌云(于氏家族第三代第二子)兄弟二人主议、倡导、募捐、赠助的,供当地富户人家的子弟读书所用,后来,吉林邵守正同意拨款办学,种榆书院也从私立学堂变成了官办学堂。在于凌云的建议之下,种榆书院在1857年终于设立了10间考棚(科举考试第一级考试的地方),榆树地方的考生再也不用到吉林参加童试。当时,种榆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清朝年间,吉林将军衙门管辖范围内就出了34名进士,其中满族13名,汉族21名,汉族的21位进士之中,有8名都是由种榆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今,书院已经成了吉林书画院等一些文化机构的交流场所。
  
  每逢考试人们在魁星楼许愿
  
  经过种榆书院,径直前行,一片林树掩映之间,巍峨的魁星楼高高地翘着飞起的六角屋檐,耸立在榆树公园的东南一隅。斜阳西下,一对母女拾级而上,缓步登上魁星楼。女孩名叫朱晓敏,黑林镇人,今年正在念高三,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母女二人顶着严寒,坐了几个小时的车,专程从黑林镇赶来,就是为了拜一拜楼里奉着的魁星君,以期在来年的考试中能够金榜题名。“去年,村里的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妈妈就来参拜过。”走出魁星楼,晓敏的母亲言之凿凿。
  
  岁月涤荡,历史变迁,魁星楼与种榆书院,都曾遭历了一场浩劫。后来,在榆树市又仿造其原貌,进行了修复。如今,两处于氏家族留下的景观,早已成了榆树市的文化名片。这里,每逢考试,前来参拜的学子和家长们络绎不绝。
  
  其实,关于太平川老于家的故事,从其闯关东发迹,到家中子嗣仕途平顺,再到整个家族的轰然倒塌。那场大火以后,关于于氏后人的足迹,早已无法追寻。但是,于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却在榆树人中代代相传,有的已变成史料,有的却也无从考证,只能化作一段段凄美的故事,作为乡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城市晚报》(2013年1月20日第B02版)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长春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