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信息快递 法制建设 智慧城市 节约行动 环保行动 企业风采 乡镇特色 农村电商
新农村 浪费曝光 地域风情 特色产品 榆树好人 百姓生活 社会广角 话说榆树

  地方资讯
长春市残联领导到我市调研本年度残
全市“双向承诺”“五化”建设动员
我市教育系统开展反恐怖袭击、防暴
“纯洁政法队伍、铸造忠诚铁军”主
市水利局开展2021年“世界水日
共青团榆树市委组织志愿者开展“大
城郊街道扎实开展春季人居环境整治
全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
 
  节约行动
副市长高洪洲参观考察畜禽粪污和秸
李晓群:让节约不再是口号
节约用水倡议书
世界水日节约网免费发1万瓶水
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刘家镇召开廉洁过年、勤俭节约工作
榆树市环保局召开厉行节约廉洁自律
榆树市开展国土资源节约模范县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历史记忆    
徐家窑:东三省年代最久的老窑
时间:2016-6-1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春胜 李娜

  榆树百年“徐家窑”:东三省年代最久的老窑

工人们正在加工古建筑材料 记者王春胜李娜/摄

  留住历史记忆
  
  青砖青瓦烧制与雕饰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材料,它承载着我国各个时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在榆树市大坡镇,因这里出产一种黏性极强的黄黏土,上个世纪是远近闻名的民间窑场,这里以烧制的瓦盆瓦罐而著名。
  
  其中以“徐家窑”最为著名,最鼎盛时期“徐家窑”有窑帽近二十座。
  
  “徐家窑”就是现在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的前身。曾在这里,无数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技艺精湛、品质极高的烧窑制品,青砖青瓦的院落里,冒着缕缕青烟的老窑,古城今日,正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和今日的传承……
  
  目前,榆树大坡古城遗址旁,其百年工艺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曾有的辉煌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重访故地,昔日的文化底蕴和今日的现代气息相融合,让百年徐家窑更具神秘色彩,给市民无限的遐想和回忆。

工人师傅雕塑大龙 记者王春胜李娜/摄

徐加利在检查产品质量 记者王春胜李娜/摄

  在榆树市大坡镇,这里上个世纪是远近闻名的民间窑场最为著名的“徐家窑”在鼎盛时期有窑帽近二十座如今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已经重点保护这座古窑,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三省年代最久远的一座老窑
  
  窑,对于现代人来说看似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名词,但在榆树市最南端的大坡镇所在地两公里处,民窑就位于榆树大坡古城遗址旁,其百年工艺已经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百年徐家窑,再次将古老的工艺与现代化的艺术相结合。
  
  通往那里的一条乡路,两旁绿意葱葱,徐家窑的烧造工艺沿革至今,曾经的兽面瓦当、筒瓦、板瓦等,或缠枝花纹滴水,或绿意藏东使得触手可及,总给人以穿越的感觉。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勤劳人们,用智慧创作了属于这里地方特色的价值。
  
  或许,正是有了徐家窑的存在,让源于辽金时代的大坡古城不仅成为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那些追寻它足迹的人们执着前行,也让后代人踏寻着前辈的足迹,传承古老工艺。
  
  徐家窑烧造工艺总结出大量的口诀,其中青砖青瓦的烧制口诀就有:
  
  “要取土鳖挖深,一尺下面有黄金。”
  
  “一浸二泡三合宜,人踩棒打是好泥。”
  
  “泥是丈夫模式妻,抽抽打打出好坯。”
  
  “哥们一大垛,不许挨着坐。”
  
  “小火冒黑烟,潮气飞满天,大火封海烟,水土变成砖。”
  
  “烟囱冒蓝烟,快把窑门关龙王吐玉浆,红砖变青砖。”
  
  徐家窑的口诀代代相传,完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言传口授,用心领悟,看(烟儿)、闻(味儿)、听(下水的声音)、摸(开窑前窑门的温度)。
  
  黑龙江漠河的李金庸祠堂、海林的威虎山城、吉林长春的伪皇宫、辽宁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内蒙古的海拉尔的古典建筑群等,都是使用从这里走出来的制品青砖、花瓦、布纹瓦、狗头、滴水、各种脊兽等,如今的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已成为东北最大的古建筑烧制窑场。

  寻访追源

  踏访大坡古城遗址旁的“徐家窑”
  
  榆树市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主要是青砖青瓦和砖雕工艺,是在融合了中原烧制传统技艺基础上,又结合了东北地区地理气候民俗特点创新发展,其烧制的青砖青瓦和砖雕古朴厚重,民俗意蕴浓郁。
  
  青砖青瓦和砖雕是我国建筑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材料,它承载着我国各个时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榆树市大坡镇,因这里出产一种黏性极强的黄黏土,上个世纪是远近闻名的民间窑场。这里以烧制的瓦盆瓦罐而著名。其中以“徐家窑”最为著名,最鼎盛时期“徐家窑”有窑帽近二十座。
  
  在榆树市南25公里,有一个闻名省内外的古镇,那就是大坡镇。多年前考古专家来到这里,从古城形制和出土文物看,该城当系辽代一座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边境城址,具有辽代州治一级的规模。经专家考证为辽金时代的军事城。大坡古城位于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东南2公里的漫岗上,当地称之为营城子。
  
  一条乡路,两面青绿。绿地中央的大坡古城遗址石碑上,标注着确立年份:1981年4月。曾经的板瓦、筒瓦、兽面瓦当、绿釉瓦、缠枝花纹滴水、忍冬纹雕砖在许多年后被大家从地里翻拣出来。历史,便在这青砖瓦片中触手可及,以至于,而今再看遗址旁的“徐家窑”,总有种穿越之感。
  
  记者和吉林省民俗专家郭相武老师来到了这里,郭老师告诉记者,他是2012年进行民俗考察发现的,而如今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就是当年的百年徐家窑,这座百年老窑不同于现在的红砖瓦厂,他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在烧制的过程中,有传统的民族工艺,中国从秦汉时期烧窑技术已经成熟。烧窑师傅们至今延续着古代传统工艺,为东北三省提供古建筑材料。如今这座百年徐家窑至今还保留10多个老窑,实在是难能可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专家调查看,这种窑技术濒临失传,在全国也为数不多了。如今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已经重点保护这座古窑,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缮古建筑的材料
  
  许多都出自这里
  
  在古建筑材料厂东侧,该厂的院墙依然保持着古香古色,高大的院墙保持着昔日的威严,院墙外有个池塘,池塘边古式建筑的凉亭犹如一个小的“护城河”将东侧院墙包围,在材料厂东侧类似现代砖厂的窑就是百年徐家窑的原址,窑的上面长满了蒿草,记录着这里历经的百年沧桑。
  
  窑内正在烧制“坯子”,老工人师傅们正在忙碌着制作古建筑用的材料。走进材料厂内,一些古建筑材料正在烘干和晾干各种坯子,经过一段时间烘干晾晒后,再进行加工,经过五六道工序后,这些古建筑材料才算完成。在材料厂外堆放着加工好的“古器”,有青砖、青瓦、板瓦、琉璃瓦、龙、兽、吻、砖雕,看到这些古香古色的材料,仿佛把人带到了久远的年代。
  
  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现有厂房2000平方米,占地近5万平方米,有青砖、青瓦、板瓦、琉璃瓦、龙、兽、吻、砖雕等五条生产线。如今的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已成为东北最大的古建筑烧制窑厂。
  
  民俗专家郭相武告诉记者,就因为有徐家窑,历经风雨沧桑的许多古建筑群才得以修缮保护,徐家窑是东北三省年代最久远的一座老窑。徐家窑第三代手艺传承者徐加利谈到修缮古建筑显得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没少修缮古建筑,一些寺庙和一些古建筑破烂不堪,如果想恢复以前的原貌,就要用这些古建筑材料,而这些古建筑材料在制作上要与原有古建筑一模一样,所以烧制古建筑过程中丝毫不敢大意。如今在他的手中,数百座寺庙和古建筑得到了修缮。
  
  老工匠们精湛的烧制术八个步骤
  
  老工匠们通过“看烟、闻味、听声、触摸窑门的温度”等方式来把握烧制术。烧制大体分为取土、踩泥、破坯成瓦、装窑、焙烧、闭窑、开窑等八个步骤。
  
  砖雕分为选坯、浸泡、打磨、勾画图案、雕琢等五个步骤。生产出的商品有很强的耐寒、耐热、抗腐蚀、抗风化的特性,在东北极寒极热的环境条件下能保证不起皮、不脱落、不爆裂。
  
  榆树市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要求极高,青砖青瓦的工艺复杂,且道道工序都需极高的技术技艺才能够完成。
  
  青砖分为建筑青砖、花砖、龙兽吻等。大多数用于建筑装饰,取土于徐家窑原址。手工合成物件、砖坯、上窑烧制而成。
  
  青瓦分为布瓦、简瓦、勾头、滴水等,先是手工做成各种图案和造型的构件,然后上窑烧制而成。
  
  1.取土。选择有黄黏土的地方,去掉表面些许的生土,选黄金色土层为好,晾晒、粉碎成粉末,浸泡后干湿湿度,以用手能揉为宜。
  
  2.踩泥。浸泡一天以上的泥土开始和泥,传统的方式是用脚踩,也有用木条,铁棍等工具的,一条一条地处理。
  
  3.做坯。根据尺寸规格,制作坯模烧制而成,瓦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用专用工具把和好的泥堆放成墙形,用拉板把泥墙的泥拉成片,用手工把泥片包到瓦轮上,用工具拍打成筒形,放到场地晾晒,要及时掌握天气、风力、干湿度等自然元素,防止干裂。
  
  4.成瓦。当水分挥发至相当程度(瓦筒口上显微黄色)时,把坯破城瓦形,放室内备干至同一颜色时,再搬到操场上晾晒,然后上窑烧制。
  
  5.砖坯、滴水、勾头等脊件的干燥方法同上。起脊檐件等需要在不干时,用手工雕制图案或造型。
  
  6.装窑。青砖青瓦烧制需要封闭式的窑,俗称罐窑,还要经过严格选坯,认真码窑,科学装窑等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是跑潮,即点火后二十四小时内严禁放大火,其次是上小火,而跑潮至坯子显黄色时逐渐放小火,此时封闭海眼天窗,最后加大火,待坯子呈红色时开始加火,烧成杏黄色为佳。
  
  7.闭窑。窑的烟窗冒出蓝色的烟后,开始闭窑,从火眼、气眼、窑体开始灌水,要严格掌握下水的速度、数量及时间。
  
  8.开窑。待到窑的温度彻底冷却,即可开窑了,一窑崭新亮丽的青砖瓦问世。
  
  雕砖取材于徐家窑的黏土,做成“泥筋”后,用以木生火烧制成坯,然后再借助金属工具之力雕琢成花,完成了五行相和的全过程,成为独立的、特有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代,达官贵人、宏商巨贾纷纷构件豪宅,雕刻产品供不应求,砖瓦产业为适应需要,就必然扩大规模,促使大部分泥瓦匠人学习砖雕工艺,砖雕匠人由此大批脱颖而出。
  
  徐氏一族继承了先人的雕砖艺术,以精美的外在形式,丰富的内在意蕴,先模再雕而后烧制成丰富多彩,灿烂优美的古建筑装饰材料。
  
  砖雕属于民间“三雕”(即木、石、砖)范畴,从其镶嵌机构以及与建筑整体思维相融合的声韵上,让人感悟到在复杂的雕琢过程中,奉土生花巧夺天工的唯美的享受。
  
  “徐家窑”迄今已近100年
  
  徐氏家族世代为窑匠。第一代徐富章(1914-1991),他在青砖瓦烧制方面造诣很深,以看火闻味儿听声儿为专长,火候拿捏得非常准确。
  
  第二代徐传义(1936-1992),他除了继承了父业擅长烧窑外,还在雕刻造型方面独具匠心,自幼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学会了砖雕。
  
  第三代:徐加利(1949——),他聪明好学,勤劳智慧,深得前辈喜爱,是“徐家窑”工艺的集大成者,在“六兽阳坡”构件的雕刻方面有新的建树,徐加利将原来的“徐家窑”发展成为今天的榆树市古建筑材料。
  
  第四代:徐加利的儿子徐庆、徐强,他们初步掌握了烧制技术。
  
  徐家村“徐家窑”地,开始烧制青砖青瓦,迄今已近100年,用黄黏土与松花江的水位主料和成泥烧出的砖瓦,质量格外好。因而,自那个年代起,“徐家窑”的字号和品牌,凭着特有的技艺,优质的砖瓦产品,销量日益扩大,渐至供不应求,声名远播。
  
  徐加利说,上个世纪70年代,徐家窑窑口很少,现在三排窑口,彻夜不停烧制,“当年想都没有想到过。”烧制青砖青瓦需要封闭式的窑,俗称罐窑。砖头、砂浆码成窑,窑顶一口海眼,周边都是泥土。装窑后,封口。点火烧窑,头24小时小火,坯子显黄色时,此时封闭海眼天窗,待坯子呈红色时开始加大火,烧成杏黄色。窑门泥巴封死,烧成什么样了,全凭匠师经验。
  
  窑的烟囱冒出蓝色烟后,闭窑,从火眼、气眼、窑体开始灌水,要严格掌握下水的速度、数量及时间。老徐说,当年用的水都靠人肩挑上去,“一次要挑100担水”。水透过泥土流过砖缝儿,变作水蒸气进入窑内,“一滴水进窑,落哪块瓦,哪块炸掉,靠的全是水蒸气把颜色烧成青色。”待到窑的温度彻底冷却,就可以开窑了,一窑崭新亮丽的青砖瓦烧成。一锅进、一锅出的烧制过程要8天左右。现在,徐加利把烧制技艺传给了两个亲戚,两个人练熟这门烧窑技艺,要有10年以上的砖窑工作基础。
  
  这些年,徐加利改进了工艺,产量提高了很多。年过六旬,老人一直没“退休”,摸索古法做建筑材料。他做的手工青砖特别好,长春的伪满皇宫博物院、鸣放宫、清真寺等古建筑上,都有徐家窑人制作的青色砖瓦……而今,厂里的工人年岁都不小了,窑上一待就是十几年,农忙时回家种地,平常便在厂里制作青砖瓦,每一片砖瓦都要经过他们的手。这些瓦片穿云破雾展示着不变的隽永宁静,那是建筑与人最完美的结合……
  
  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亲学烧制工艺
  
  徐加利,他从小随父亲学习烧制工艺,1970年,他从连云港来到东北,他和兄弟各分了半条棉被后,怀揣着4块钱,直奔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生活不到一年,他便捡起了老本行——烧窑,就这样,1975年他来到了徐家窑,重新利用古法制作古建筑材料,三十多年来,将这一传统手艺保留下来。
  
  徐加利承袭了精湛的艺业,成为出色的传承人。他深深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珍惜自己已学到的技艺,一直潜心青砖青瓦的烧制与雕饰工艺的传承工作。“徐家窑”传承古建筑材料工艺的同时,根据各地恢复古建筑或开辟仿古建筑新领域的函电,更进一步开发出彩色上釉工艺,研制生产出质量优、高品位、美轮美奂的玻璃砖瓦。
  
  承载东北地区历史人文的变迁
  
  榆树徐家窑烧制技艺承载着东北地区历史人文的变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徐家窑历史悠久,生产的青砖青瓦和砖雕影响极广,榆树市南胜街的四大家院落、泗河镇双榆现存的历史遗迹“功全号”四合院,就是集中展示徐家窑烧制技艺的具体体现。
  
  同时,“徐家窑”的青砖青瓦烧制与雕饰,是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俗价值。东北地区的居民,民族多元性特点鲜明。追根溯源,榆树一带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交汇的舞台。当时普通民居流行海青房(即用青砖青瓦修建的房屋),大户人家时兴青堂瓦舍含四合院,富裔贵胄还要用些雕塑类装饰品,用花卉、动物、人物、山水等花纹图案(如“滚龙脊”等),在房脊、山墙、幢头、檐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寄托了东北人对幸福平安、富贵吉祥的渴望。
  
  传承亟待需要培养一批新生力量
  
  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古建筑材料青砖青瓦与砖雕产品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空心砖、大理石、彩钢板等代替,其市场日渐萎缩,普通的青砖青瓦的民窑早已绝迹。
  
  “徐家窑”——榆树市古建筑材料厂是现在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座具有较大规模的民窑。特别是生产古建筑材料的老工匠年龄偏大,厂里现在只有徐加利、高林、马笑舫三位年过花甲的人支撑着。亟待培养一批有志传统手工艺的新生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传承,因为工艺的载体是艺人和工匠,但是因为青砖青瓦与砖雕烧制工艺十分艰苦,年轻人对这一古老的工艺缺乏热情,传承好这一古老工艺面临困境。
  
  当地政府出台新政策给予支持
  
  厂长徐加利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在建筑材料日新月异更替的大潮中他坚持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企业由小作坊逐渐向现代企业发展,并得到了榆树市党委、市政度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减少对该厂的地税收缴数额,免除对该厂的工商管理费征收,通过有关渠道为期购买优质、廉价燃料,国土管理部门依法按政策放宽对该厂因扩大生产,修建新厂房或场地所需的用地限制,并简化审批手续。
  
  “榆树市徐家窑烧雕工艺是东北古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将通过‘静态’和‘动态’等多种手段积极地加以保护。”榆树市文广新局局长耿淑环说,市政府和企业将联手实施保护工作。
  
  榆树市文广新局及非遗保护中心,经常去该厂举行现场座谈会,积累资料,将徐加利、高林、马笑舫三位掌握的工艺要诀和经验挖掘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存档,榆树市非遗保护中心拟建有关部门或人员,组建古建筑材料工艺研究会,力求在保护的前提下求发展,求提高,促进传承,实施有效保护。
  
  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静态保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榆树非遗保护中心,由文广新局、榆树古建筑材料厂法人、徐氏工艺当代传承人徐加利等专业人员,对徐家窑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和完善传统手工艺,出版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制技艺资料汇编。
  
  将有价值的要诀、心得、整理成书面资料,将掌握的资料(古建筑艺术装饰材料工艺方面)收进博物馆,将影像资料分类编档,整理留存。制定了徐家窑传统技艺5年保护规划。
  
  动态保护:在大坡镇文体站设立“古建筑材料工艺研究小组”,协助徐加利对该工艺实施近距离保护,建立徐家窑古建筑展览馆,作为榆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将通过政府扶持和整合社会资金600万,用于对榆树古建筑厂的扶持并走产业化道路。坚持生产青砖青瓦,拓宽砖雕销路、推陈出新,丰富砖雕形状和图案。
  
  徐家窑古建筑烧制技艺的发展前景可观,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寺院庙宇、城市仿古建筑、园林景观、旅游景点及酒店茶楼的室内外古典装饰等领域。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为美化和装饰我们的现代生活,将发挥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按照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文非遗发(2009)24号文件精神,长春市文化局以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申报主体,申报的榆树市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报送了申报书、申报材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同意该项目列入市、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对所有申报资料进行宣传和推广。(记者王春胜李娜/摄)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长春节约网   德惠市节约网   农安县节约网   吉林省节能协会   节约网   浪费网   低碳经济网   节能减排网   节约方法网   节约产品网   儿童节约网   青年节约网   孩子网  
Copyright 2005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