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什根乡位于我县东北部,常年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些耕地较少的农户收入不高,还有的因疾病等原因不适宜从事农事生产。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乡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打造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新产业、新项目,探索出更多脱贫致富新路子。
隆冬时节,室外冰天雪地,记着来到嘎什根乡立新村木耳产业园大棚中看到,木耳菌袋加工、生产车间内热气腾腾,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娴熟地筛料、装袋、灭菌、高温、接种、上架,码放整齐的菌袋,一袋连着一袋,一片冬忙景象,形成了立新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是贫困村民,他们并没有“猫冬”,而是选择在产业园务工,心里涌动着创业热情。
嘎什根乡立足产业技术优势,通过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人才,推广新技术,把食用菌作为优势主导产业,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以产业提质助推贫困村民增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据木耳园区负责人介绍,立新村的木耳产业园是按照“产业园区+基地+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领嘎什根乡立新村贫困村民走产业扶贫、共同致富之路,即使在冬天也能让贫困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过上好日子,除了提供就业岗位,还注重打造木耳的销售卖点,突出健康绿色培植,真正推动贫困村民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木耳产业将成为当地贫困村民致富的一项“黑金”产业。
对于种惯水稻的嘎什根乡立新村贫困村民来说,种植木耳还是新事物,于是乡里通过技术培训,转变贫困村民思想观念,实现了从不懂种植技术,到学会这门技术的转变,如今,在嘎什根乡立新村木耳园区每天有20多名贫困劳动力再就业。
据了解,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黑木耳适应性强,非常适合在田间、大棚栽培,具有生产流程短,效益高等特点。木耳菌包通过搅拌、装袋、加压升温、消毒,运到菌室,经过45天高温育菌程序就可以完成。
( 责任编辑:张丽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