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风沙干旱碱、谁干谁打脸”“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说起以前的镇赉,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民间俗语。多年来,盐碱地一直困扰着镇赉县的农民,可是当记者8月27日再次来到镇赉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条条平坦结实的柏油路,一个个稳固增收的产业项目和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田。 年,我还在上学的时候,这里的地由于干旱就开始变质了,碱性越来越大,那时候种啥都长不成,大家都灰心了,放弃耕地的人越来越多了,导致盐碱地逐渐增多。”55岁的王建国是镇赉县嘎什根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站长,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长期在这片土地里摸爬滚打,回想往事,他无奈地叹了口气。 “以稻治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李学谌等4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长期驻扎嘎什根乡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并建立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当时他们只有一台村民赠送的自行车在地里穿梭,下雨天骑不了,他们连雨靴都没有,就穿着黄胶鞋在雨里行走,考察地况。他们经过反复实际论证,觉得洗盐结合种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行之有效的方法。 盐碱地需要靠种水稻一年一年地养,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村民的收成并不好,“这里的地由于碱性太大了,头几年的收成都不好,但土地需要慢慢地养。”王建国对于以稻治碱感触颇深。“这么多年,村民们也是从不认可到逐渐接受,随着前几年对水稻种植的推广,大家也开始一点点开发土地。” 2016年,随着“引嫩入白”工程的推进,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得以解决,田地的排水系统也得以改善,“现在我们的地用俗话说就是能吃能泄,原先要么没有水,要么积水就会很深,现在通过项目整理,水田需要水就能放水,水多了要排出去,需要排出去我就能排出去,做到了旱涝保收,大家的地收成也越来越好了。”说起现在的情况,王建国很知足,如今盐碱地变成了水稻田,经过土地整理和田间配套,产量开始稳步提升,立鑫村2016年之前的产量最多时候是1公顷7吨左右,而而如今提高到了8吨半左右 镇赉的盐碱地越来越少了,水稻田的收成越来越好了,农民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舒心了,这是“以稻治碱”的收效,也是“引嫩入白”的奇效,更是镇赉一代人的坚守。( 责任编辑:马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