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的镇赉太平鼓艺术已有300年的历史
太平鼓演绎古代流行乐

秦辉演出照 本人供图
“嗨——嗨——”随着几声长短相间的喝声喊过。舞者一手握鞭,一手持鼓,面薄体轻的扇形小鼓随着舞者的辗转腾挪而上下翻飞,传出清脆悦耳、节奏明快的鼓声,与充满动感的舞步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是一段太平鼓表演的开场。 作为萨满文化的一种,羊皮蒙面,竹节为鞭的太平鼓已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如今,镇赉太平鼓艺术已被列入吉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梦回唐朝 听太平鼓的传说 白城市博物馆馆长宋德辉的电脑里保存着很多当地的“非遗”资料,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关于太平鼓的图片和视频。“不论是鼓还是舞,基本都是后来者的演艺片段,能称为史料的不多,太平鼓的历史相当久远,我们希望从纷繁的信息中考证出更多东西。”在宋德辉看来,太平鼓的美更多的是隐藏在那面鼓背后的历史渊源。 关于太平鼓,可以找到很多史料。据《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记载: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太平鼓流传于北京的最早记载是明代,称“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到了清代,太平鼓艺术日趋成熟。乾隆盛世时的《水曹清暇录》和《太平鼓》都描述了太平鼓在京城内外的演出盛况。 镇赉太平鼓传人秦辉给出的一个说法是,太平鼓演唱形式是唐太宗留下的。相传,太宗率兵东征时兵陷淤泥河,将士死伤惨重。班师回京后,太宗每想起战斗中死去的将士,心中就会感到不安,为了超度死去的亡魂,命人在宫中唱舞太平鼓,后传入民间。历经百年,曾一度成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的“流行音乐”。满族萨满祭祀也用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苦学技艺 镇赉传人赴朝鲜慰问演出 “太平鼓在民间的用途有很多,多以祭祀、祈福、庆喜为主,东北地方戏曲也吸纳了太平鼓,老艺人熟悉的神调就是其中一种。”88岁的谭凤侠曾在沈阳学习太平鼓,在他看来,各地太平鼓的风格各有千秋,却没有宗派之争。 记者在一些资料中查到,镇赉太平鼓的传承主要分两个时期,即解放前期和解放后期。解放前期主要以集体传承、口头传授为主。解放后,一批老艺人开始重新发掘太平鼓艺术,编排出许多新段子到各地演出,歌唱解放后的新生活。 生于1911年的秦连江老人是镇赉太平鼓的第三代传人。他自幼爱好文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分配到部队文工团。抗美援朝期间,秦连江曾随团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慰问演出。秦辉是秦连江老人的女儿,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喜欢上了太平鼓。“我学太平鼓完全是受父亲影响,小时候他常在家打鼓唱词,我当时觉得那面鼓就是个好玩的大玩具,后来才知道鼓的背后有那么多历史渊源。”秦辉说,她10岁开始跟着父亲学鼓,因为手小,想把鼓举起来都要费好大劲。父亲要求严格,练习“转鼓”技巧的时候,她的手指常被磨出血,父亲就递过来一块胶布贴上,然后接着练。 秦辉告诉记者,镇赉太平鼓在清朝兴盛起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300年来,传统的太平鼓成为镇赉及周边地区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舞,既能独唱又能群舞,现今能收集到的太平鼓唱词有2100余行,2.5万余字。 古为今用 太平鼓唱出时代风采 目前,50岁的秦辉在镇赉县文化馆从事创作工作。除了太平鼓传承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组的成员。秦辉告诉记者,传统太平鼓的唱词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所以,父亲那一代已经开始注重太平鼓的改革和创新。1957年,父亲编剧导演的太平鼓歌舞节目《镇赉是个好地方》在全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秦辉参加工作后,跟着父亲一起对镇赉太平鼓进行改良,由父女俩作词作曲的太平鼓新曲《庆丰收》在全省文艺汇演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她还对太平鼓的造型进行了一些改进,鼓的重量由2.5公斤左右降低至0.5公斤。“改造后的太平鼓更轻盈、灵活,鼓声也变得甜而脆,更动听了。”秦辉说,她在镇赉县组建了一支多达百人的演出队伍,亲自教大伙儿敲太平鼓,只要有机会就把队伍拉到广场上演出,让更多人认识太平鼓。 负责白城市“非遗”工作的宋德辉馆长说,跟很多民间传统艺术的现状差不多,太平鼓暂时也面临着扶持不够,传承人不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怎么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宋德辉说,令人欣慰的是,镇赉太平鼓在当地还是有基础的,能拉出一个表演队伍再现太平鼓的风采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