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是心念,百善是成全,万善就是功德。 因一善而凝聚万善,便是力量。 他为家乡留下一座石桥,家乡人为他留下世代的口碑。 这座桥叫万善石桥,在扶余市长春岭镇。 这个人叫吴长存,100多年前,他发起万千民众足迹遍布四省区筹典善款,建了万善石桥。 为什么要修桥呢?2000多年前,这里是古夫余国,这里有一股松花江水流过,被称为“家鸡水”,当时这里的居民已走出凭狩猎而生的生存方式,开始人工饲养家禽,以鸡最多,所以将这股江水叫做“家鸡水”。到了宋朝,这里被女真人占领,“家鸡”一词被女真人译为“札之”,“家鸡水”也就成了“札之水”。清朝中后期,这里被大面积幵发,“札之水”又被演绎为“夹津沟”。从扶余(今宁江区)去长春岭镇必得经过这个夹津沟,沟内水流瑞急,虽有一座木桥悬空其上,但因年久失修早已不能承重。这种情况下,重新在夹津沟上建桥几乎是众望所归。可是,晩清巳经苟延残喘,民国尚未啼破胎衣,民间疾苦成了无处申诉的“投名状”。就在这两难之际时,有一个人站了起来,倡议大家集资建桥,既解了官府之难,又遂了万民心愿,他就是当年还不到40岁的吴长存。 吴长存当时是长春岭镇有名的慈善商人,家里有义学私塾,专供穷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离庙堂之远,已是江湖之人,为什么还要以一介民身替官府担下重任? 说起吴长存,还真有些故事。他是闯关东的山东人,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吴家庄。当年,吴长存的父亲吴福林挑着挑逃荒来到长春岭镇,遇到一个叫吴家屯的村子,吴福林觉得吴家庄与吴家屯仅一字之差,就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于是便领着一家老小在此落脚了。吴福林生了六个儿子,吴长存行五。因为家贫,读书是奢望。1884年,12岁的吴长存被父亲送到长春岭镇一家商铺当学徒。也就是从12岁幵始,吴长存离开家门开始了独闯江湖的人生旅程。从长春岭镇到长春市,吴长存当过学徒,也当过二掌柜。他一边学艺,一边见缝插针地认字。因为随着视野的开阔,他淸醒地认识到,不识字连账本都弄不明白。所以他无论闯荡到哪里,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哄着掌柜的教他认字。从认账本的动机幵始,在学文化的过程中,吴长存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正是这些传统而古朴的人生哲理让吴长存没有将眼光和智慧都用在经商赚钱上。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与同时代的商人巳经从本质上有了距离,他的人生目标已经由富一己之家的小我跨而成为惠万民的胸怀一方。虽然他在长春岭镇经营曰杂、粮桟等生意,但因为他不欺不诈,不偏不倚,人称吴大善人,很快就在当地有了相当好的口碑,被推举当了长春岭镇商会会长和慈善会会长。 1910年,夹津沟子上的木桥在风剥雨蚀之后已经不能用了。虽然夹津子宽不过40米,但没有船与桥沟通,也形同天堑。商旅不通商人急,两岸不通百姓怨。吴长存将这些看在眼里,他无意替官府担当,却有心为百姓解难。虽然当时吴长存年纪不算大,但他从12岁开始接触社会,自然会揣度人心。他知道,民众的内心都有向善的潜意识,关键时刻需要一个渡口汇集。他自付,凭自己多年积德行善攒下的人望,登高一呼,应者不会少。于是,他和志同道合的好友石洪范一起来到官府,应下了建挢的差事。 吴长存适时地为从善如流撑蒿摆渡,他在引领大众一步一步走向高尚的同时,也让自己在10年间完成了从庶民商人到乡贤的完美说变。 果然,吴长存一出面,响应者众。由于吴长存常年做善事,有很高的声望,更何况修桥铺路本就是百姓心目中积徳积福的好事,所以,大家纷纷解囊。可是,长春岭镇毕竟人口有限,捐的钱远远不够。当时,长春岭镇庙宇很多,各寺僧人平常日子就知道吴大善人,这时节见他为给乡亲修桥四处奔走,佛心道义令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为修桥化缘。他们曾远到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善行感动善心,四路僧人共化得善银一百六十四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吊。 有了钱,便开始备料。长春岭镇不产石头,建桥的石料都是从吉林市郊阿什哈达,经松花江水运而来。那年夏天,从吉林到扶余(今宁江)再到长春岭镇,逶迤不断的都是运修桥石料的船和马车。 1911年是中华民国元年,这年舂天,被长舂岭镇人寄予厚望的石桥幵工了。可是,正应了好事多磨那句话,由于选址不当,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万善石桥一共建了三次才成,前两次皆在幵工不久桥桩就被大水冲垮。塌了两次之后,吴长存找出了症结所在,光有钱也不能成事,还得有僅的人。长春岭镇没有人建过石桥,想要前功不弃,就得找懂行的石匠。去哪里找懂行的石匠呢?就在吴长存优虑的当口,当地庙宇参加化缘的一个名叫龙奎的和尚帮了他的忙。龙奎说他在化缘时结识了山东济南府的年轻石匠于明元,于明元对他们的善行义举很是钦佩,他愿意亲往济南去请于明元。于明元当时还是个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他二话没说,领着一小帮自己的弟兄就随龙奎星夜兼程来到了长春岭镇。据于明元的后人于文海介绍,他父亲当年来到长春岭镇,马不停蹄地开始施工。他勘察之后,发现原址正在水口上,就重新选址,从原址向南移了50米。由于北方每年只有半年的施工期,加上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每道工序都要人工完成,所以一座长40多米的石桥修了10年。而于明元在这10年间与吴长存朝夕相处,深为他的善行义举所感动,也被长春岭镇人的朴实与善良所感动,桥建成后,他并没有和其他工匠返回山东,而是和吴长存十起在长春岭镇落地生根了。

10年,寒来署往,春秋交替。修桥的小伙子变成了壮汉,壮汉变成了老大爷,一座石桥拱起了岁月,也磨损了青春,当它横跨夹津沟子两岸的时候,长春岭镇的历史从此被改写。没有文字记载可让我们触摸吴长存当时的心情,我们也无法翻越历史去看一看吴长存十年磨一桥后那欣喜的笑容,我们只能凭仅有的文字记录去想象,那10年间,吴长存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长途拉运石料,一马一夫的安危,风餐露宿的辛苦,他都挂在心上。开工上马,一斧一凿的测量,一眼一楔的精准,他都要过问。他是建桥的发起人,善始,更要善终,功德圆满才是不负盛名的善人。 1921年农历八月廿六,大桥正式竣工。百姓们唱了七天大戏庆祝石桥的建成,并以此感激那些为建桥出策出资出力的人。人们让吴长存为大桥取名,因为只有他有这个资格。可吴长存说,无数人为这座桥出钱出力出工,所有人都不为名为利,只为心中的善念,这座桥应该叫万善石桥。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万善石桥,南侧中拱两边镌有“天地同休”和“万善石桥”8字,北侧中拱上部镌有“流芳百世”4字。在吴长存的提议下,大桥建成后,又刻了8块功德碑,一块记载建桥过程,—块记载为建桥出力的慈善团体,余下的6块则详细记载了为建桥捐款的人员名字。这时,已是民国了,官府为表彰吴长存,赠送他一块牌匾,可惜,1947年被毁了,一同被毀的还有用剩余资金建造的万善寺。 卡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921年的秋天,当所有人都在敲锣打鼓欢庆的时候,也许只有吴长存在桥上看到了別样的人生风景。这是他人生的浓墨,也是长春岭镇历史上的重彩。时隔多年,我们便是那些透过风景看吴长存的后人,他对于扶余而言,不是装饰,而是绕不过的风景。地上的桥,渡人,心里的桥,渡魂。今天,当我们再临桥观望,或许毎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两个深负厚望的两个字:乡贤。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